袁术创作编年史书后大致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
第二阶段的进步是明显的。本期《明史》摆脱了对其他书籍的依赖,独立创作,走在了正史的前面。《明史年谱》80卷,清初顾应台撰,80条。编年史始于元朝至郑铮十二年(1352),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这本书比明朝的官方传记历史早了80多年。当时有很多明朝的史料可以用来写作,所以它的史料价值很高。书中有些内容是《明史》所没有的,有些史实与两书有出入。因此,明史编年史可以弥补明史的不足,也可以起到历史考证的作用。此前的《明史史记》只是发挥了体裁上的优势,简洁易读,便于普及历史知识。但《明史》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推动《明史》史籍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年谱书具有辨别史实、改革体裁形式的特点。这类史书的代表是清代编的《左传年谱》53卷、李有堂编的《辽年谱》40卷和《金年谱》52卷。《左传》年谱安排在周、鲁、齐、晋、宋、魏、郑、楚、吴、秦等10个国家,重大事件选取在不同的国家,更便于人们在春秋时期各国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线索。但更重要的是,编者在正文之外,收集了《公羊传》、《胡亮传》、《国语》、《史记》等20余部先秦西汉典籍,并以补闲、考证、辨伪、考证、发明等五种形式增加了考证内容。所谓“补逸”,就是用其他经典的内容来补充《左传》的不足;“考证”是编者记录的其他经典与《左传》的区别,供读者参考;“辨误”是用《左传》的记载来证明其他史书的错误;“考证”是利用其他史料为此书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和补充;“发明”用来阐明《左传》的意思或表达编者对史实的评论。《左传年谱》的考证内容约占全书篇幅的50%,保证了《明史》以来此类史书的参考价值和学术风格。后来的《辽史年谱》和《晋史年谱》中的考据内容更加丰富,分别占全书的一半以上,每部书的参考书目都在500种以上。“考证”的范围很广,包括同名异名、地理沿革、史实异同等等。
编年史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大量专著的出现,并逐渐过渡到现代史书。专题编年史不同于一个朝代的编年史,也不同于几个朝代的通史。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历史问题编写的编年史。比如杨鲁荣的《清代三藩年谱》有四卷,专门记述南明的历史活动,分“三藩违名”、“乱”等22个标题,逐一叙述。清代编纂的专题志很多,是后世专题史研究的先驱。其中,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清朝武学的“总纲”和“提要”,如《平定准噶尔总纲》等二三十种;另一个是记住清朝与列强交往的屈辱历史,比如中法军事的始末,外事准备的始末,国与国之间签订条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