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是古代官僚机构之一。它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
它是由汉初的尚书令、史忠的职位演变而来,后期继续发展壮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尚书只是一个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小官。他和上官、商鞅、商鞅、商一起被称为尚书,又因为他在庙里负责收发公文和保管书籍,所以被称为尚书。汉武帝在刘彻时,宰相掌管决策、司法和行政,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重用身边的人做侍从、秘书,使他们成为大臣、侍应,增加他们的权力,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从而削弱宰相的权力。汉光武帝刘秀也因为西汉权臣专政,有意削弱大臣权力,将实权转移到大臣手中,设立尚书台。
三国时期,尚书台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南北朝时,宋孝武帝立孝,为防止大臣权力过大,撤去尚书太的职。为了分权,于是有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制逐渐形成。隋文帝称帝后,恢复尚书省,使尚书省成为中国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沿隋制并列。此时的尚书省是国家行政的合流机构,是国家政治的总枢纽,也是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中央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议事和执行。三省首领均为宰相,使相对权力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对权力,保证了皇权的排他性尊重。隋唐时期,尚书省设有官、户、礼、兵、刑、工六部,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