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题的类型及解答
首先,阅读
阅读是理解、记忆、运用的基础,也就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怎样才能让阅读变得快速有效?
首先要有目的,有问题。比如阅读教材目录,把握整体知识框架,是宏观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法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也就是在微观层面把握历史;阅读课文中的小字、笔记和图表,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主要知识。这最后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看近几年的高考题,课本上的小字是名义上的阅读课本,没有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强调的是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也就是说知识体系中的所有内容都在考查之中,所以多年来的高考题中总有小字部分。因此,在阅读教材时,应将小字、笔记、图表纳入知识体系,以便全面复习,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世界近代史上一战的教训中,文中指出“随着在殖民问题上矛盾的激化,英德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小字部分用了300多字,加上两张图片和一份材料,补充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冲突的表现。再比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正文只论述其积极作用,小字补充北宋科举考试过多造成的“官多杂的局面”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了解历史发展的程度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转型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三个阶段;比如九国公约的签订,“要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称霸的局面”。把握“有”字可以揭示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和相互关系,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斗争-共同统治-日本垄断-共同统治”的过程。掌握比较级词汇,以掌握相似事件的个性和共性,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许多地方展开,美、德、意、俄、日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抓住句子中的“方式不同”,就可以理解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由此,我们可以把握每个国家的特点;结果是一样的,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中可以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阅读中,要明确历史结论中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对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意义的评价就有很多内容。正确的理解是:第一,它改变了上一代闸阀垄断的九品制,所以具有“制闸阀”的功能;其次,相对于九品中正制,门第较低的地主知识分子也可以成为官员,“扩大了官员来源”;三科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区别在于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第四,由于中央掌管科举,改变了九品中正制中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由钟政官员掌握的局面,而且选拔的人大多是有才能的,所以“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有利于政治稳定”;第五,这一制度“为历代所用,影响深远”;第六科举制度也造成了士子一心应付考试,忽视实用知识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可以把官员的来源(前两点)、选拔方式(第三和第四点)、影响力(第五和第六点)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记忆
历史是一门以记忆为主的学科。怎样才能牢固准确的记住历史的基础知识,以便于顺利的重现和运用?
第一,要理解记忆,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高中历史是理论性的,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仔细理解历史结论中每一句话的内在含义,以及每一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对世界近代史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评价,要分为四个简短的结论:①地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包括资本主义体系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③它在“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相互促进。(4)负面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商场和资本输出地,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并对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这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贸易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这必然会加深双方的矛盾。
第二,要在整体知识的联系中记忆,而不是孤立的记忆。历史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将历史知识分类汇总在一起,形成知识链,使记忆更加深刻牢固。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复杂,很容易被混淆和误认。然而,将它们分为割让、赔偿、贸易、关税、军事和宗教等类别是非常不同的。
第三,提倡巧记,避免死记硬背。巧记是指运用一些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的方法来帮助灵活记忆知识,如公式记忆、谐音记忆、联想记忆等。
第三,理解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是正确运用知识回答历史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一,要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如前所述。
第二,要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比如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的评价,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述,但在实现和巩固秦汉大一统的过程中,在秦汉、隋唐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每一次分析其原因都要提到民族团结是强大的,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文化专制,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科技落后于西方。显然,专制集权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第三,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横向关联与纵向分类相结合。近几年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有一个历史素材题,有时题涉及从古代到当代几千年,比如2003年高考综合文学中的第37题,从秦汉到国民政府时期的抗日战争,再到今天对长城作用的评价,历史跨度非常大。再比如,2004年春季高考第37题考察了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和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及其在美国的应用。这个题目时间跨度不长,都在17-18世纪范围内,但是涉及到三个国家。这是一个横向的相关话题。同时,围绕三权分立的问题,我询问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以及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实施情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理解清楚才能答对。这道题体现了横向宏观和单个知识点微观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和分类,把整体的宏观和精细的微观结合起来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知识还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如辩证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阶级观点、实事求是观点(也称历史观点)。
第四,使用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准确的历史知识,做题就要学会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把书读好了,但是做选择题时却犯了很多错误。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还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审题,不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数字进行识别和判断。要做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审题过程中理解题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的要求,然后对选项逐一判断,才能顺利找到正确答案。
更多的同学不敢做非选择题。目前高考的非选择题中,最主要的是材料分析题,其次是简答题。在做材料题的过程中,建议学生从阅读高考题入手,以高考题答案为范本,学习高考题答案的简洁特点,然后独立做材料题。为了节省时间,最好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浏览材料的大纲,确定问题的中心和主题,以便尽快集中到问题的中心。第二,认真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中有用的信息是什么,需要从课本中寻找和借鉴哪些知识;第三步,整理答案,这也是学生答题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看完题后,根据材料和课本的知识,匆匆写下。这时候因为着急,思路不清晰,会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所以第三步,你一定要记得先理清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如何让回答语言更简洁。俗话说,想清楚的人才能说清楚,问题想清楚的人才能写清楚。想清楚了再回答,俗话说,文如其神。简答题的回答过程和材料题差不多,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