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运河是何时由谁修建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军队南下。但湘桂交界处道路崎岖,湘江与漓江互不相通,给运粮行军带来极大不便。秦始皇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命令石碌在湘江上游源头和漓江上游源头之间修建一条运河,也就是灵渠。

灵渠又被称为“桂香运河”和兴安运河,因为它位于广西兴安。灵渠分南北渠,南渠充水,北渠充湘水,南渠占十分之三,北渠占十分之七,所以有“三分水七分湘”之说。灵渠因其设计巧妙,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

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道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时至今日,灵渠的主要功能已经变成了农田灌溉。

华大堤是灵渠枢纽工程,是湘江上修建的一座低滚水坝。有大大小小的石堤与之相连,形成人字形。北面是大天平,长约360米,宽10米。南面是一个小天平,长约120米,宽约4.5米。石堤顶部用青石平铺,石间有斧形槽口,用铁码扣紧。石堤外侧呈斜坡状(即沸水部分),用长片状鳞片砌成,俗称“鱼鳞石”。大小秤分别与南北渠岸相连,起到蓄水泄洪的作用。

share堤前尖后钝,外围用大条石砌成,长52.6米,下部最宽处22.8米。形似犁铧,分水分水,将湖南水引入灵渠,恰到好处。它起着平衡水量和导航到南北入口的作用。三分进南运河,七分进北运河通向湘江,方便舟楫。

南运河,长30公里,是湖南吸引思想的主渠道。北运河为引航道,长4公里,仅为南运河长度的1/8。因其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在施工时设计成“S”形,使航道水迂回流入湘江,水流过程加倍,落差减少一倍左右,从而使水流通畅,让来往于湘江与漓江之间的船只顺利航行。为了保证运河的安全,秦人还在南北二运河上修建了溢流堰。水量大的时候,运河水可以漫过石堤顺坡而下,流进不远处的湘江旧路;水小的时候,巨石就成了挡水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