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的历史pdf
第一阶段(1950-1958):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贴现债券”,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国家债券。在接下来的“一五”期间,每年在1954-1958之间再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1958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发行终止。
第二阶段(1981至今):
中国在1981恢复国债发行,国债市场今天的发展可以细分为几个具体阶段。
1981-1987期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发行日期也每年集中在1+0。这一时期,国债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国债的发行是以行政摊派的形式,面向国有单位和个人,利率有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高四个百分点。债券的种类相对简单。除1987发行的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期中长期国债。
1988-1993期间,国债年度发行规模扩大至284亿元,新增国家建设债、财政债、专项债、增值债等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场外交易市场。1990之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量占全部证券交易金额12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承销;1993、10和12,上交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65438-0994,财政部首次发行半年期和一年期短期国债。1995期间,国债二级市场活跃,尤其是期货交易量破纪录。但“3·27”事件、债务链回购等违法事件频繁出现,迫使5月份国债期货交易暂停。
国债市场从65438到0996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财政部将国债集中发行改革为月度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频率;其次,国债品种多样化,首次折价发行短期国债,并增加了最低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10年期和7年期附息国债,年息;第三,在承销的基础上,以价格(收益率)或支付期限为标的,招标发行可上市的8种国债;第四,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账式国债为主,逐步实现了国债无纸化。
1996之后,国债市场交易量下降。与此同时,全国债券市场也出现了托管集中化、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债券市场分离等变化,呈现出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场外债券市场“三足鼎立”的态势。
参考资料:
://finance . 163/economy 2003/editor _ 2003/031030/031030 _ 165297。
二、中国国债历史(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8):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债券”,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笔国债。
在接下来的“一五”期间,每年在1954-1958之间发行一次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发行终止。
第二阶段(1981至今):我国于1981恢复国债发行,国债市场发展到今天可以细分为几个具体阶段。1981-1987期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发行日期也每年集中在1+0。
这一时期,国债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国债的发行是以行政摊派的形式,面向国有单位和个人,利率有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高四个百分点。债券的种类相对简单。除1987发行的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期中长期国债。
1988-1993期间,国债年度发行规模扩大至284亿元,新增国家建设债、财政债、专项债、增值债等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场外交易市场。
1990之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量占全部证券交易金额12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承销;1993、10和12,上交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65438-0994,财政部首次发行半年期和一年期短期国债。1995期间,国债二级市场活跃,尤其是期货交易量破纪录。但“3·27”事件、债务链回购等违法事件频繁出现,迫使5月份国债期货交易暂停。国债市场从65438到0996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财政部将国债集中发行改革为月度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频率;其次,国债品种多样化,首次折价发行短期国债,并增加了最低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10年期和7年期附息国债,年息;第三,在承销的基础上,以价格(收益率)或支付期限为标的,招标发行可上市的8种国债;第四,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账式国债为主,逐步实现了国债无纸化。
1996之后,国债市场交易量下降。与此同时,全国债券市场也出现了托管集中化、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债券市场分离等变化,呈现出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场外债券市场“三足鼎立”的态势。参考资料:
://finance . 163/economy 2003/editor _ 2003/031030/031030 _ 165297。。
三、国债的发展史国债的发行是1,国债的发行价是平价发行。
也就是说,发行价格等于其面值。债券到期,国家要以这个价格还本付息。
打折出售。即发行价格低于债券的面值。
债券到期时,国家需要按面值还本付息。它不同于贴现发行。
溢价发行。即发行价高于债券的面值。
当债券到期时,国家只支付债券面值的本金和利息。2、公开发行国债的发行方法。
即在金融市场通过公开招标发行政府债券。国债发行的公开发行招标方式根据确定中标的规则分为支付期、价格和收益率招标、单一价格招标(荷兰式)和多重价格招标(美式)三种形式。
轴承方法。即金融机构接手全部国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售出部分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
销售方法。即,* * *委托营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销售国债。
支付和发行法。即,* * *现金支付对应的支出改为国债支付。
强制分摊法。也就是说,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强迫其公民购买政府债券。
【编辑此段】国债还款为1,国债还款方式为分期逐步还款。即一笔国债规定几个还款期,国债到期时本金全部还清。
循环提款还款法。即按照国债编号定期抽签确定一定比例的国债进行偿还,直至偿还期结束,通过抽签方式清偿全部国债。
到期一次性偿还法。也就是说,国债按照到期日的票面面额一次性还清。
市场购销补偿法。也就是从证券市场回购国债,甚至到期的时候,国债已经全部被* * *持有。
用新的还款方式取代旧的还款方式。即通过发行新国债来交换到期的旧国债。
2、偿还国债的资金来源通过预算。* * *国债年度偿还额作为财政支出项目纳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财政收入保障国债偿还。
使用财政盈余。当预算执行有结余时,这部分结余将用于支付当年到期国债的本息。
设立偿债基金。* * *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用于偿还国债的基金。
借新债还旧债。* * *通过发行新债券,作为偿还旧债的资金来源。
实质是债务期限的延长。【编辑此段】我国国债发行转型正处于国债非市场化发行时期。每年国家发行国债,都要进行各级政治动员,甚至动用行政摊派的手段。
国债发行完全市场化后,人们看到每年国债的发行引起银行储蓄的大动作,相当一部分人用银行存单购买国债。这种现象直接说明我国国债发行不规范,不符合国债性质。
因此,在准确界定国债信用功能的基础上,未来我国国债发行将实现以下变化。1,主要面向居民,以面向金融机构为主。
为了弥补投资缺口,国债发行必须主要面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债主要面向居民发行,国债投资的特殊功能几乎被放弃。国债的发行和银行吸收储蓄基本类似。而且,为了吸引居民购买国债,国债的利率总是高于银行的储蓄利率,相应地使得国债利率失去了基准利率的地位。
因此,要规范国债市场,最基本的要求是改变发行对象,从主要面向居民个人转变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特别是主要面向各大商业银行。这种变化意味着银行不再是出售国债的机构,而是购买国债的主力。
就此而言,商业银行暂停向居民销售国债,应该是我国国债市场走向规范的一个明显标志。2.目前的国债发行类型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区别。1年期国债、2年期国债、3年期国债、5年期国债对应的是银行的1、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
随着发行对象的变化,国债的发行品种也必须变化。根据发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凭商业银行准备金发行的国债应为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即期限为4周、8周、3个月和6个月的国债。
如果发行对象发生变化,从以居民个人为主变成以金融机构为主,而发行品种不变,那么发行对象的变化也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发行品种的变化与发行对象的变化有关,是一变再变的关系。
就国债市场而言,发行方式、发行对象、发行品种都要规范到位。分配种类的确定是根据分配对象的需要来设置的。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用准备金购买的国债只能是短期国债。美国是一个国债管理体系成熟完善的国家,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国债都是短期国债。
中国国债市场的走势不是唯一的,但遵守国际惯例,转向发行短期债券,应该是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国债不仅可以发行给金融机构。当主要发行对象锁定在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承担购买国债的主要任务时,不排除财政部门可以直接向居民个人发行少量特殊类型的国债。
这些特殊种类的国债期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最长可达30年。这不是在银行存款品种上,而是国债发行品种不同于银行存款。
在一些长期发行国债的国家,大多是向居民个人发行,而避免发行银行存款期限相同的国债。这种国债可以免征利息税,主要是居民个人购买用于子女教育支出或者个人资产储备,对稳定居民生活非常有利。
中国国债发行品种变了,和银行准备金一起取消了。
四。1978改革开放后,国债发行历史经历了几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为了保证正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值约302亿元的“人民胜利公债”。
第二阶段是1954-1958。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五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民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 -1993。自1979以来,中国每年都举借一定数量的外债。从1982开始,恢复国债发行。
规模很小。到1993,实际发行国债3865438+3亿元。第四阶段:1994 -1997,弥补财政赤字方式的改革,从发行国债和中央银行透支改为发行国债。
此前发行的国债进入偿债高峰期。当年国债发行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75.3亿元至1997,规模为2476.8亿元。第五阶段:1998+0998之后的亚洲金融危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出的扩张。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国债发行的历史是如何演变的?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笔国债是1898年发行的“赵信股票”。
当时,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晚清时期,* * *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制度,发行了“借有息钱”、“赵信股”、“爱国公债”三种公债,其中“赵信股”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接近现代公债性质的公债。北洋政府时期,由于财力枯竭,人手不足,不得不举债度日。
袁世凯统治时期主要靠外债,国内发债较少。袁世凯死后,国内发债比例增加,导致1921年债信破产,同年北洋崩溃。
在随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市民* * *从1927到1937共发行了45亿元的国债,发行内债几乎成为他们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手段,对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 * *政府共发行了90亿元国债,国内大量发债基本都与军事活动紧密挂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各根据地人民还发行了几十种国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债发行分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个时期。
20世纪50年代,国债由国家统一发行6次。第一次是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贴现债券”,目的是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
从65438年到0954年,为筹集国家经济建设资金,连续五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债券”。从1959开始,首先是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然后是指导思想错误。提倡“无内债无外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国家停止发行国债,直到1981才重新开始。
1981年后,我国每年都发行国债,但期限更长。如1981 ~1984年发行的国债,从第六年起分五年还清;国库券1985~ 1987,期限5年,一次性偿还;国债1988 ~1990,期限缩短为3年,一次性偿还;1991 ~1997发行的国债有三年期和五年期,所以实际上是中长期国债。
直到1994,为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拟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国* * *首次发行了1年期以内的国债,实现了国债的多元化。
不及物动词哪里可以找到国债利率的历史数据?中国国债信息网://chinabond/d2s/index。用于查询。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金融范畴。首先,它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因为发行国债实际上是筹集资金,意味着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但是,国债的发行必须遵循信用原则:即借即还。当债券或贷款到期时,不仅要偿还本金,还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国债是要偿还的,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不同于不缴税。国债也是自愿认购。除了少数强制发行的国债,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这与强制征税明显不同。
国债利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国债利率必须以金融市场各种证券的平均利率为基础。证券利率提高,国债利率也要提高,否则国债发行会遇到困难;当金融市场平均利率下降时,国债利率也要下调,否则* * *就要亏损。
2.银行存款利率。一般来说,国债利率以银行利率为基准,一般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以方便投资者购买国债。但不要超过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否则会形成存款“大搬家”。
3.* * *的信用状况。一般情况下,由于* * *在证券市场上的信誉高于民间证券交易,因此在* * *信誉较高的情况下,国债利率适当低于金融市场平均利率。但如果* * *口碑不好,就要提高国债利率,保证国债顺利发行。
4.社会资金的供求。当社会资金供给充足时,国债利率可以降低;当社会资金供应紧张时,国债利率必须相应提高。否则,前者可能导致国家支付额外的利息;后者可能导致国债发行不畅。
七。凭证式国债自诞生十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1995的初始阶段,1996-1999的调整阶段,2000年至今的完善阶段。
(1)与起步阶段1994相比,1995发行凭证式国债的社会经济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和管理继续沿用1994的办法,未作重大调整,发行规模扩大至1165438。凭证式国债起步阶段的发行管理特点是:1,发行机构较少。
1994期间,仅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银行承办了凭证式国债的发行。这一时期,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目标刚刚实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金融秩序正在整顿,高息揽储、非法集资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凭借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商业信誉,自然成为发行凭证式国债的主力军。
从65438到0995,邮政储蓄部门和金融、国债中介开始加入承销行列。2.管理模式还是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经国务院批准后,包括凭证式国债在内的年度国债发行计划直接关系到中央预算收支的执行,刚性较强。这就要求凭证式国债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财政融资工具,首先要保证债务收入的足额、按期完成。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行任务的执行并不符合更为规范的承销方式的条件。因此,在凭证式国债的管理方式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行政色彩。在具体操作中,人民银行根据承销机构新增储蓄存款份额,确定各机构承担的凭证式国债发行任务,并以实际销售进度作为任务考核指标。
3.发行品种单一,利率维持高位。1994和1995发行的凭证式国债只有一种,票面利率为13。
96%和14%,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1。72和1。
76个百分点,并实行增值补贴。凭证式国债发行初期,在满足中央政府融资需求和支持财税改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凭证式国债本身也逐渐得到社会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为最终成为重要的国债品种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