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答一下唐朝西域定居者的来源。

唐代西域移民的来源主要是守兵。

盛唐时期,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空前统一的繁荣国家。为了保卫边疆,就要保卫边塞。如果军队的粮食是从中原运来的,那就很难持久。于是唐太宗决定大兴屯田,开发西域,就地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开荒戍边。“开军政府守要地,因隙设田。”“把好农民当官、副官。”西部垦殖事业发展迅速。“贞观开元后,西起高昌、龟兹、焉耆、小宝路,北至薛延陀故里,数十州重兵把守,耕田。”

唐朝的西域开发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屯田基地的建设也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随着唐朝在西域影响力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安西四镇”建立后,“丁男20岁调至山东(指陕西华山以东)任守备兵,以丝绸为军资,开荒供粮,牧羊送羊送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万里相继驻防”。据史籍粗略统计,唐代龟兹(今库车)有20个屯,疏勒(今喀什)有7个屯,焉耆有7个屯,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有20个屯,伊州(今哈密)有1个屯,西州(今吐鲁番)有1个屯。据史书记载,“西周镇有兵,每五十顷为一村。”一公顷是100亩,一屯是5千亩。由于灌溉农业的需要,安溪都护府下设专门研究水利的机构“陶托所”。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平时驻守西域的军队有44000人,马匹7700匹,军粮需要167000石。士兵人数达到10万以上,那么多马匹的粮食供应主要靠屯垦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