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简介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村庄Dherdt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他在一个矿区当过店员、业务代理人和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的绘画风格是写实的,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和法国写实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主义画家,接触了日本浮世绘。视野的扩大极大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
1888年,他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写出了《阿尔勒的吊桥》;同年,我与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取得了联系,但由于他们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差异,合作很快失败了。此后,梵高的癫狂(有人将其记载为“癫痫”)时常发作,但在神志清醒时仍坚持绘画。
1889年写星月之夜。1890年7月,梵高精神错乱开枪自杀,时年37岁。
扩展数据
梵高绘画的色彩特征
梵高是一位色彩学家,他对色彩的偏爱几乎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精神疾病有关,但不能否认梵高对色彩的创造性发现和表现。他画中的色彩奔放夸张,也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具体来说,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用明亮夸张的颜色装饰。
受新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响,梵高摒弃了绘画前期的深沉厚重的色彩,开始使用一些高清晰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他的油画作品也越来越明亮。
在所有高纯度、高亮度的颜色中,梵高最喜欢黄色。单纯的黄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象征太阳和大地,代表光明和希望。在黄色的带动下,梵高画作的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对比非常鲜明,产生一种明亮明快的装饰美。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以大面积的黄色为主调,再配以卡其色、柠檬黄、中黄色,让观众有了丰富多彩、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也表现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用大色块的对比来装饰。
在装饰色彩中,大色块的并置和对比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虽然这种表现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已经提出,但在梵高的画作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梵高画作中的对比色往往大而平,既简化了概括,又增加了画面的沉重感,还能借助色块的对比产生和谐的视觉效果。
比如夜晚的咖啡馆——室外的风景,用对比色的大块来装饰。黄色和橙色的灯光与深蓝色的夜空形成对比,赋予画面深度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夜生活。
第三,用绝对黑白缓冲。
梵高在绘画过程中,不仅追求画面明亮欢快的色彩和色块的对比,还经常用黑白来缓冲和协调色彩,常常与对比色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以播种者为例,画面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亮黄色,下半部分为亮紫色。两种颜色的对比非常强烈,过渡也比较直接,会刺激观众的眼睛。梵高把画面中播种者的裤子画成白色,在黄色和紫色之间制造了一个隔断,观众的眼睛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百度百科-文森特·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