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的菜在哪里?

闽菜五大名菜之一。

“佛跳墙”是闽菜中的第一道名菜因其用料考究,制作方法独特,口味丰富,营养丰富,享誉海内外。关于这道菜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唐朝有个和尚来福建,住的寺庙旁边有个饭馆,做这个菜卖。和尚闻得菜香,贪得无厌,跃过墙来吃,犯了戒。虽然这个传说不可考,但对这道名菜的欣赏可谓淋漓尽致。

据知情人介绍,“佛跳墙”这道菜起源于清朝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原来是福州聚春园酒楼的郑春发做的,卖的。早年,郑春发在清廷衙门首席秘书周连福当厨师。一天,周濂被钱月钱庄的老板邀请到家里吃非正式的晚餐,这位老板非常熟悉烹饪技巧。为了取悦周濂,她效仿古人,用坛子做菜。周濂尝了尝,赞不绝口。回到政府后,他要求郑春发效仿,但尝试了很多次,这不合周濂的口味。后来,带着郑去官钱庄看个究竟。回到《衙内》后,她认真研究坛煨技术,巧妙增加山珍海味,取各主料之精华,经过多道加工,最后用绍兴坛子精心煨制。效果大大超过了老板娘。周濂尝了尝,奖赏了郑春发。后来,郑春发辞退了他的官方厨师,自己创办了聚春园餐厅,把自己研发了几年的炖菜公之于众,名声大噪。

当时有几个读书人听说聚春园餐厅有各种风味的美味菜肴,就挤进餐厅,让服务员尝一尝。侍者捧出一个旧坛子,秀才一看,对着坛子哈哈大笑。它怎么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呢?当侍者打开坛盖时,突然闻到一股奇怪的香味,学者们都陶醉了。他们伸出头来观看,并拍手称赞:太棒了!精彩!佛即使闻到香火,也会穿墙破戒。秀才得知菜还未命名,赶忙写诗造句。有一首诗最后一句大意是:坛上满是肉香飘来飘去,佛闻弃禅跳墙。这就是“佛跳墙”的由来。

一般用30种原料和配料烹制一坛“佛跳墙”。各种原料经过十几道前期工序,按照原料的性质和特点依次放入绍兴坛子中,小火煨制而成。主要制备方法如下:

将鱼翅用清水洗净,去沙,成排放在竹箅子上,用竹箅子盖好,夹住鱼翅,然后放入开水锅中,加入适量葱、姜、绍酒,煮10分钟去腥,挑出葱、姜、汁。将整个鱼翅取出放入盆中,然后盖上肥肉,加入绍酒,放入蒸笼中,蒸两个小时,去掉肥肉(另作他用),滗出汁液。将鱼唇切成两寸长、一寸半宽的块,放入烧开的锅中,加入葱、姜、绍兴酒,煮十分钟去腥,捞出去掉姜、葱、汁备用。

2.将金钱鲍鱼放入蒸锅,用武火在锅内蒸熟,取出洗净。把每片分成两片,在上面划上十字刀,放入锅中,加入骨头汤和绍兴酒,放入蒸笼,在锅中蒸一个小时后取出。切断果汁。不需要。扇贝洗净,放入碗中,加水,放入蒸锅,蒸30分钟,沥干汁液。将鸽子蛋放入冷水锅中,用温火煮30分钟,捞起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钟,剥去蛋壳,用酱油染色。

3.将干净鸡鸭的头、颈、脚、内脏等去除。猪蹄尖去掉蹄壳,拔出杂毛,洗净。刮干净羊肘。将上述四种材料各切成十二块。将整个鸭肫切开,去膜,洗净。把它和四种配料一起放入沸腾的锅中,去掉血水,捞起。将猪脏的部位洗净,用开水焯两遍,消除腥臭味,切块,放入锅中,用骨汤、绍兴酒焯一下。

4.将每片泡过水的海参洗净。猪蹄洗净,切成两寸段。将蘑菇洗净并去蒂。将洗净的火腿里脊肉放入锅中,加水,放入蒸锅,入锅蒸30分钟,沥干汁液,将皮切成三分厚的薄片。将冬笋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捞起。每根竹笋都被切成四块,然后用刀轻轻压平。白萝卜去皮,切成八个直径的丸子。鱼肚出油后,用清水浸泡,切成长一寸五分,宽八分的块。

5.把锅放在大火上。当煮好的猪油烧至七成热时,将鸽子蛋放入炒锅中煎两分钟,捞出油。加入丸子和冬笋,炒两分钟,沥干油。拌入骨汤、味精、酱油煨制,捞起放入碗中备用。炒锅洗净,放回大火,放入猪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葱、姜炒香,放入鸡、鸭、羊肘子、猪蹄、鸭肫、猪肚,翻炒几下,放入酱油、味精、冰糖、绍酒、骨汤(一斤)、八角、桂皮,翻炒几下,盖上锅盖。

6.将一个绍兴坛子洗净,加清水在温火上加热,倒掉水(防止坛子破),在坛子底部放一个小竹箅子,先倒入鸡、鸭、羊肘子、猪蹄尖、猪肚、鸭肫,再将鱼翅、火腿、扇贝、鲍鱼用纱布包好放入坛子。用小火煨两个小时(煨的时候要时刻观察坛的温度),打开锅盖,迅速把海参、蹄筋、鱼唇、鱼肚放入坛内,立即封住坛口,再煨一个小时。吃的时候把坛子里的菜倒进盆里,去掉纱布,把鸽子蛋排在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