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的历史渊源

工党是英国两大政党之一。1900年2月,由职工代表大会(即总工会)发起成立。它最初叫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工人代表大会、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联盟的工会组织组成。1906改名为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实力与日俱增。1918年2月,新党章通过,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在各选区建立组织,吸收个人党员。同年6月,通过了韦伯等人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埋葬私有制。1924 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在1945之前,他只在1923 ~ 1924和1929 ~ 1931执政过两次。从1945大选到1951,他组织了两次内阁。在此期间,他发起了社会党国际的重建。在1964 ~ 1970、1974 ~ 1979期间,先后组织了四次内阁,是工党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1979、1983、1987、1990四次大选接连落败。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提倡生产资料、分配资料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实现公平分配。二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践,并于1948宣布为福利国家。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部出现了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变了,社会主义应该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反对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有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些观点在工党中盛行。但左派仍然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新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统治使人处于完全异化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改造。这对工党的左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工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辅之以产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补充了工党的传统社会主义。1990年5月,工党提出了新的政策大纲,丰富了1989年会上通过的调整政策,摒弃了老式的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交通、通讯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主张在社会分配中优先考虑“财富创造者”,发展高科技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将英国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工党的组织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在野时每年选举领袖,设副领袖;执政时,没有连任,也没有副手。议会党团由下议院的所有工党议员组成。每届议会开始时选举领袖、副领袖和总监督。在反对派中,议会委员会由领导人、副领导人、下院议员核心小组主席、上院工党领袖、两院总监督人和工党议员代表等组成。,领导议会党团的活动。执政时由工党内阁取代,并成立联络委员会与后座议员保持联系。在议会之外,全国代表大会(工党的年度会议)是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隶属于全国执行委员会、地区会议、选区组织和全国劳工理事会。工党的总部是一个行政机构。党员有60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党员、工会集体,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中小资本家。工人代表大会是党的主要支柱。领袖托尼·布莱尔(自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