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曹植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有什么区别?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著名的作家,诗歌被称为“建安杰出的作家”。现在流传下来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最多的,有80多首诗歌,40多首完整的和不完整的诗歌、散文。从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来看,他们的成就确实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凭借才华获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差点被封为太子,这让他心满意足。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争夺皇太子的经历,他们对他深表怀疑,对他进行压迫和迫害。虽然他仍然失去了王子的地位,但他“抑郁沮丧”,最后在愤怒和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
曹植早期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过着贵族的生活,但他在功名和事业上都颇有野心。他一生热情追求的是“精忠报国,造福人民,建功千古,金石为开”(与杨德祖书)。曹操在建立天下三分的局面时,其政治野心是消灭西方的“不听话的蜀”,东方的“不听话的吴”,“混有空间,产生和谐”(《求自测表》)。他的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表达这种抱负。《秋录篇》说:“我愿以精进示人,以弱输于明君。有了这个王佐才,他大方,独一无二。”在《假旦篇》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天鹅,把势利却谋“假旦”的小人,比作一只与天鹅共游的麻雀。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杰出的人格。但由于前后期诗人的生活境遇不同,表现这一方面的小说、诗歌和文学作品在意境和风格上也有显著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渴望为国建功甚至愿意英勇牺牲的爱国勇者形象,充满了英雄乐观主义:“羽从北来,马爬堤。龙驱至匈奴,左顾领鲜卑。.....死于国难,猝死。”后期以杂石为代表,表现出更多的是野心得不到施展的愤怒和不平。如《杂诗》第五首:
仆人和仆人早早地拼命开车,我们将远行。你想去远方旅行吗?吴替我报仇了。会不会万里是最好的路,东路就安全了?亨泰江河众多,江河湍急。我希望有一个轻型经济,但我没有一个方舟!隐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愿意为国担忧。
曹植后期受到迫害和打压。《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曹丕曾经命他七步为一首诗,如果失败,就按达法。他写了一首诗:“煮豆子当汤,发酵豆子当汁,泡在壶里,豆子在壶里哭。他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呢?”这个传说可以讲述他当时的很多情况。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情况和心情。
《致白马王彪》写于黄初四年,是诗人后期的一部重要小说、诗歌和文学作品。当时的诗人,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了朝廷,任城王到了北京后莫名其妙的死了。诗人和白马王回到封地,被同伴阻拦,不能同行,诗人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礼物。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感情。诗中如“猫头鹰鸣轭,狼在路上,苍蝇黑白,亲友灵动”,痛斥逼其分支的公司;“如何念同命,一去不复返。孤魂飞旧域,灵柩送京师,以示对任突然去世的深切哀悼。”变化在未来,但谁能守住百年”也流露出诗人岌岌可危的紧张心情。这首诗虽然只是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却客观地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以篇章链接的卷轴形式,一步一步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感情,很有层次。此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很悲愤,但并不直接倾吐,往往通过记叙、写景,或悼念、勉励等方式写出,使感情平静而丰富。
此外,他的《续解篇》用转帐篷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他“十一年三徒”的生活境遇和痛苦心情。野田的黄鹂,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大的树木经常受到风的冲击,平静的大海也受到海浪的冲击。如果你手里没有剑,为什么要多交朋友?你没看见篱笆上可怜的黄鹂,跑进网里躲避凶猛的鹞。罗家以鸟为乐,少年以鸟为悲;拔剑收网,黄雀飞;鸣翼飞向高空,向获救的欧亚西斯金表达对少年的感激。
诗人以罗家作为迫害者的隐喻,以麻雀作为受害者的隐喻,塑造了一个救助受害者的侠义少年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反抗。曹丕即位时主动摘除曹植的羽翼,杀死好友丁仪、丁仪,可见此类诗歌有现实背景。
曹植早期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的远大志向,但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第一首诗《送别朋友》是与他的朋友所居住的洛阳的废墟有关。后来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一些下层民众的苦难,才写出了反映民间疾苦的个体诗歌。如《泰山傅亮行》给我们描绘了当时沿海地区人民的贫困生活:
四面八方不同,千里风雨极。剧是给边关的人看的,送的是草。妻子就像动物,行为被森林阻隔。柴门郁闷的时候,我房间里狐狸兔子乱飞。
《杂诗》第二首,对参军的“客”表示同情。
曹植也写了很多爱情诗,比如《七哀》、《美人》。这些诗明显不同于那些抒怀的诗,感情悲凉感人,很像汉末古诗词中的抒情诗。“七哀”是一种情调,尤其是《古诗十九首》。其中一些诗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睦、才华不足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诗歌“脊梁极高,采华懋之言”,可以很好地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致力于名望和理想的追求。遭遇挫折后,他的野心不变,反而更加愤怒。所以他的诗充满了追求和反抗,充满了气势和力量,形成了“脊梁极高”的一面。
建安诗人中,曹植最讲究艺术表现。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词的成果,并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从乐府中走出来,逐渐成为文人,但到了曹植手里却带有明显的文人诗歌特征。比如《美人图》模仿的是中国的乐府桑,但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与桑大相径庭,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努力导致了他“采华懋词”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仅多而且恰当,常与全篇相提并论,如以少年的比喻拯救受难者,以浮蓬过流浪汉的生活,有才女有去无回。他的诗也讲究对偶性、精致性、旋律性。如:“明月清风景,行不平。秋兰波长大阪,朱华毛驴池。潜鱼在清波中跳跃,鸟鸣声高,是三重唱,尤其是后两种。“被”和“毛”两个字,显示了作者在选词上的别出心裁。他的一些诗已经和格律诗的水平融为一体,充满了音乐性。除此之外,曹植的诗也善于抑扬顿挫,善作警句,如“恨台树多,海起波澜”“白日风吹,风景西流”,这些都为全诗增色,无论是在开头,还是在文章中。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也打开了刻词的风气。
曹植的词和赋也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其赋中的名篇。这首诗受到了傅女神的影响。它铸造了一个神话主题,描述了一个人通过幻境与上帝相爱的悲剧。在《赋》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罗女神的容貌、体态、服饰,进而写出诗人对罗的爱情和情感:“所以罗无中生有,四处徘徊,神灯忽明忽暗,乍阴忽晴。要想脱颖而出,光有身体是不够的。椒衣的做法很猛,步骤细而香。永远是令人钦佩的长,声音是悲伤的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罗申多情的性格也刻画得非常突出。最后我写道,因为“人神之道不同”,罗申带着恨意送人,和诗人一起失意,悲剧气氛浓厚。这首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文字优美,抒情神话,极具艺术魅力。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基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部著名的散文著作。后一种直接表现双臂,玩的时候嘲讽人,文笔犀利简洁,也能表现出他高自尊的性格。此外,他的《求自测表》和《求交流吻表》是两篇元素极其厚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对偶骈文往往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交替,也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弱,与后来很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前一篇,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用世的渴望。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传统并被接受是很难得的。钟嵘在反对金以后形式主义的诗风时,曾感叹“建安之风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大旗,可见“建安风骨”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