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要注意哪些因素?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唐太宗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它强调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是孤立地描述和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而应该着眼于发现他(她)的现实意义,他(她)对后人有哪些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哪些好的品质特点可以从中汲取,从而摆脱腐朽错误的思想,更好地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1)这是我们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难想象,如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后人没有任何指导意义,那么这种研究工作一定是徒劳的或者收效甚微的。

在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和评价的两大强有力的认识论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这样从中得出的结论才能说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否则,一旦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就会陷入各种形式唯心主义的泥潭,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历史人物,得出甚至谬误的结论,而且会对今天的工作造成损害。目的明确,思路正确,永远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决不能主观臆断,毫无根据。这一方面需要对史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正。只有首先事实正确,结论才能正确。否则,基本的历史事实是未知的,张观戴笠甚至有“莫须有”的历史事实,因此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我们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一生都有很多历史事件,所以首先要广泛了解和拥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毛泽东同志说:“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则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当感觉的材料非常丰富(不是零碎的)和实用(不是虚幻的)时,我们才能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掌握丰富的材料,分析比较不同的材料,对于研究正确的历史事实是有意义的。例如,当国民党反动派散布谣言,诬蔑周恩来同志的所谓“吴昊启示”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分析鉴别这个材料,就轻易相信它,那就难免落入敌人的圈套。怎么能说对周恩来同志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呢?再比如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在播放的清政府送幼童赴美留学的五集电视纪录片。它们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大概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详细占有和收集以及对这部电视剧的密切深入的研究和考察。联想到近几年风靡一时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经常能遇到史实不清、漏洞百出、乱用典故的例子,可笑却层出不穷,也是因为基本事实不够。

另一方面,在史实的选择上,要少听写,多笔记。由于讲述者的阶级特征、立场、观点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口述的历史事实大多与真实的事实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会有所不同,而且由于大部分回忆的都是往事,所以难免会因为年龄或记忆不清,或添油加醋,导致回忆出现偏差。相对来说,文件等书面材料更有说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口头材料没有用。口头材料也很珍贵,但要以文件为主,口头材料为辅。如果用口头材料,最好有书面材料确认。

总之,对史料的审慎和广泛占有,是人物评价的第一步。如果明确目的和指导思想是为评估做准备,那么占有和收集材料就是实质性的第一步。列宁评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说:“这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相信。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2)这正是恩格斯写这篇文章时广泛而翔实地占有材料的结果。

第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起码要求。阶级社会中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他们的立场和观点都必须代表某一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他们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3)从这个角度看,没有阶级属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阶级分析是对各个阶级及其代表的历史作用的恰当分析。比如分析评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要牢牢把握他的农民阶级背景的阶级属性。形式上因为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为他以后的革命失败埋下了隐患。如果把一个历史人物还原为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那么他的言行举止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全面的、令人信服的。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掌握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