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什么?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时期发明制造了各种计时器,以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其中主要有手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日规

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古籍《李周》中有关于土圭使用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悠久。标准量规使用太阳投影的长度来判断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测量直立在平地上的日影的基准或石柱,称为表;一个是用来测量正南正北方向上的地表阴影长度的刚性板,称为圭。既然太阳的影子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那么用分和英寸来表示时间的“阴”和时间的长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日规

日晷也是一种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影子的位置来确定时间或者当时的分钟数。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日晷是汉代以前使用的,在机械钟传入中国之前一直是常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分由指针和刻面组成。当太阳在天空中移动时,手的投影在表面上像时钟的指针一样移动,这可以指示时间。

瞬间

标准表和漏壶都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但是下雨或者天黑的时候就会失去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可以昼夜计时的水钟,这就是漏壶。漏是指漏锅;雕的意思是雕一支箭。箭头是一把标有时间刻度的尺子。漏雕就是利用均衡滴水漏的原理,通过观察壶内雕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裂口的使用比日晷更常见。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关于失踪版画的篇章。比如唐代诗人李贺说:“海水似会漏入宫中,一夜滴尽长门。”宋代苏轼:“月缺时,人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很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作为动力来驱动机械结构计时。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7年,东汉张衡制作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载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计时器的功能。随后,历代都相继制造出带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车将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车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让布偶随时出来敲鼓,摇铃报时,显示征兆报子、丑、阴、毛十二时辰。

这种计时器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也是天文仪器和计时仪器的混合体。到了60年代,中国的机械计时器已经从天文仪器中分离出来,独立出来,不仅有传动系统——齿轮系统,还有擒纵机构。如果再进一步,可能会出现一个完全现代的时钟。可惜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从西方引进了机械钟。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定时器,还有其他的计时方法。如香印、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古人的时间观念:一是古人划分时间科学后制定的计时体系;第二,古人把时间和计时仪器与国家的法制和政权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制定并使用了一套完备的计时方法。厘米是最古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方法。大约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00个四分之一(一个四分之一等于14.4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也使用了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太阳方位授时由十二点授时衍生而来,百制与十二点授时法一起使用。直到明末清初(17世纪)西方机械钟传入中国,时间制度改为24小时制,但仍沿用12点,每小时两小时。为了与24小时计时法一致,中国古代的百克制演变成了96克制,一小时分为八刻,一小时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是96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一致。

此外,在中国古代,我们还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表”是一个时间单位,一夜分为五个表,每个表的长短取决于夜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