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要坚守基辅?
其中,主攻基辅的德军编为“南方集团军群”,兵力约39个师,由德国战场老将伦德斯泰特元帅指挥。基辅是今天乌克兰的首都,是当时整个苏联的第三大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1941 7月10日,伦德斯泰特和他的手下向乌克兰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任命谢苗·布季奥尼为总司令,并拿出总兵力约为65,438+0,500,000人的西南军和南军归他指挥,以抵御敌人。
在德国入侵乌克兰的前期,苏联认为被动防御才是上策,于是组织了数次奇袭,希望以“攻”代“守”。然而不幸的是,虽然苏联方面有足够的军队和坦克。但大多数士兵因为没有完成坦克作战思维的训练,仍然把坦克当作移动炮塔。
这样一来,坦克在绝大多数苏军士兵手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面对德军的进攻也没有表现出“英勇”。
苏联西部方面军副司令波尔丁亲自率领第6机械化军和苏联11机械化军,反击德军第9军下属的一个步兵师。结果被对方利用地形和反坦克炮打得落花流水。
苏军将军科尔波诺斯率领的四个机械化军在布罗迪对德军坦克发起大规模反冲锋。结果,由于缺乏大量的无线电,坦克之间很难相互通信,不能很好地配合。结果被德军分割包围,最后惨败。
在budyonny接手乌克兰防务的时候,德国军团已经逼近基辅,乌曼代在基辅南部集结。为了保卫乌曼,budyonny在06年7月16和乌曼打了一场防御战。
但可惜的是budyonny在乌曼之战中惨败。根据德军资料,战斗于8月7日结束,俘虏苏军103000人,缴获战利品坦克317辆,火炮858门。
德军在此役后彻底打开了通往基辅的大门,而苏方在战斗中损失了机械化部队的主力。budyonny手里剩下的士兵只能和有血有肉的德国人战斗。
面对这种劣势,苏联放弃基辅,保留有生力量,是一种优越的选择。二战名将朱可夫在乌曼战役开始时11年7月左右提出战略上放弃基辅,但被最高领袖斯大林尴尬地拒绝了。
而且即使是在基辅被围困后的9月11,斯大林仍然拒绝了布季奥尼的撤退建议,甚至愤怒地撤换了布季奥尼的职务。
至于斯大林为什么把基辅抓得那么紧,他大概认为这是为美国赢得公众支持的最重要的一点。7月28日,斯大林会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会议期间,苏联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质需求,急需向美国保证苏军有能力抵抗侵略者。如果美国人就这么走了,第三大城市基辅就没了。当美国评估援助风险时,这个数值肯定会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