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清水岩的历史演变

据旧书记载:“清水山发源于西北,蜿蜒南下,到了竹楼,从一只蜜蜂的腰上掉了下来,称之为彭舸,突兀险峻。分两翼,左翼去鳌峰草店,右翼在东倾祈雨坪展开。其中有主人的房间。从西南到东北,形状像蓝天。庙里有个大洞写着‘狮喉’,殿下两步说‘狮唇’。觉禄为带,觉庭为球,西凉艺妓无所不为。”颜寺创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原名张延山。因山色秀丽,岩上岩石挺立,于元佑七年(1093)更名为清水岩。从南宋景延二年(1277)至近代,清水岩寺经过20余次的改建、扩建、重建,规模逐渐增大,至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盛极一时。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遗存均为元、明、清三代建筑,形制基本保持不变。岩宅依山而建,面向深谷,为亭阁式,分三层,一层为昊天口,二层为祠堂,三层为释迦牟尼楼;左右翼钟和鼓楼;谭跃殿、观音殿和方明殿分隔东西。拜楼弯亭,层层保护。从远处看,像“帝”字,雄伟壮丽。从清水岩顶上往下看,“狮子舞球”的造型栩栩如生,龙栩栩如生。禹岩周边有66处历史遗迹,其中宋代29处,元代2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23处。奇观、异景点缀其中,其中宋代文物“岩图”碑更是独一无二的文物瑰宝,弥足珍贵。清水的创始人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一生造福人民,留下了许多修桥筑路、行医济民、祈雨消灾的美丽传说,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形象。四次被宋朝廷授予“昭应光辉会慈济大师”称号。近千年的香火传承,让祖先的信仰名扬海内外,各地造像建庙,争相膜拜。今天,清水岩炉遍布东南亚、台湾省和世界其他地区。仅台湾省就有近300座清水祖师寺庙,信众近千万人,数量和规模均居台湾省岛内寺庙之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前往清水岩祠堂祭祖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