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CPI指数和美国的有什么区别?
国内CPI指数实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制度,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项,共300多项。其组成重量分别为食物的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住在13%;交通通信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着装9%;家用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r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CPI是如何建立和表示的。每月前三周,美国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会抽查相关企业,对87个城市的约23000家零售商和其他商业机构进行电话访问,以收集8万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对相同构成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月度分析,以获得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基本信息。为了减少统计中的噪音,美国还发布了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即扣除食品、能源等不稳定因素后的CPI。\ r \ n \ r \ n换句话说,CPI的度量随时间而变化。CPI包括200多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平均零售价格,分为8大类。在计算CPI的时候,每个类别都有一个可以显示其重要性的权重。这些权重是通过调查前两年购买消费品的数千个家庭和个人的比例而确定的。这些权重应每两年修订一次,以使消费价格指数的权重与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偏好保持一致。\ r \ n \ r \例如,2006年6月5438+10月,美国CPI的权重如下:居住类(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事业、家具和房屋维修)权重为42.1%,食品和饮料为15.4%,交通为65438+。可以看出,美国的住宅消费权重最大,超过40%;其次是交通、饮食。这三者的比例达到了74%以上。\ r \ n \ r \ n在这里可以看到,美国的CPI指数从数据采集、数据生产、数据发布、数据修改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透明公开的。保证数据的透明和公开,其数据科学、规范、权威。比如CPI权重的确定,不仅可以根据市场上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正,而且每次修正后的权重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这样政府就可以建立尽可能反映消费者消费模式变化的CPI。\ r \ n \ r \但在中国,不仅CPI指数信息的收集和制作过程不公开不透明,而且CPI权重也根本不公开不透明。科研人员要想知道CPI权重,只能自己算,自己测。更严重的是,由于我国CPI的确定和测算并不公开透明,当这个CPI与居民实际消费脱节时,相关职能部门就会以莫须有的理由欺骗民众。\ r \ n \ r \ n另一方面,在美国,CPI指数的建立不仅是从数百万居民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调整CPI。在美国,CPI既能不断反映居民消费生活的连续性,又能反映居民消费生活的可变性。美国的CPI权重每两年修订一次,以真实反映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而在中国,一是没有连续的CPI历史数据,因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数据统计差别很大;第二,为什么CPI权重不敢公开透明?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CPI编制的人为性和权重设计的不科学。比如中国的CPI权重是根据1993年的情况确定的,当时中国刚刚走出计划经济。无论是居民消费品的丰富程度,还是居民的生活水平,都与现状相差甚远。比如住房,当时是计划体制下的福利分房,但1998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住房消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用1993的情况来衡量目前的居民住房消费,这些CPI数据肯定会误导社会和政府的决策。还有,食物消耗的重量也是。虽然现在的职能部门都说要调整CPI权重,但是社会根本不知道调整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r \ n \ r \美国CPI因其公开、透明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中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也成为企业、经济分析师和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可以说,CPI的任何变化,都反映在对市场变化的预期上。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也有利于政府决策。但由于国内CPI统计方法不透明,企业和个人对政府公布的CPI数据关注度不够,政府通过此类数据进行决策,容易导致对经济形势判断不足,甚至影响政府决策。例如,低利率政策是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波折的根源。但由于CPI过低,或者国内CPI一直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利率过低,必然损害债权利益,有利于债务人。国内低利率政策也成为国内固定投资过热、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来源之一。\ r \ n \ r \ n总之,我国CPI确定的国际惯例与非国际惯例(即仅根据自身需要选取的国际惯例)并存,使得CPI的确定不透明、不科学、不规范。用这样的数据来影响政府决策,必然会扭曲一系列经济行为。在此,我建议政府部门要么采用国际惯例建立CPI,要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CPI指数,为我们的企业、居民和政府提供良好的经济信息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