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社会史
作者|罗格前言你的辉煌是你自己的没落,是你自己的兴盛和灭亡,是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徐佳,公元734年)五月的一个普通的日子。在皇家花园里,帝国的皇帝李隆基亲自带领王公大臣们收割他们去年种下的冬小麦。他对儿子们说:“这些麦子将来要用来祭祖庙,所以不敢自己收割,想让你们知道种庄稼的艰辛。这些小麦送给皇帝的臣子,是因为皇帝觉得派人去百姓的田里观察庄稼的好坏,却很难得到真相,于是自己耕种,观察收成的好坏。”(《资治通鉴》卷214)其实他错了。他祖上的祖上并不是以充足的小麦作为口粮赢得天下的。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祖父(李志)的祖父(李渊)的祖父(天蚕土豆)因为缺乏小麦而能够与他的战友竞争。世界是属于那些左手犁右手刀的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200年前。西魏第三年(公元537年)十月初二。宇文泰将永远记得这一天的危险。这一年的夏天,东魏的冬小麦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宇文泰治下的关中却面临着严重的旱灾,连军粮都供应不上了。闰九月,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直指长安,而宇文泰只有不到一万人,在沙源以东十里的瞿伟设下埋伏。一战之后,高欢损兵八万,弃甲战180000(子同治梁健纪十三)。尽管如此,宇文泰仍然感到后背发冷。高欢拥有大部分鲜卑贵族,而被高欢占领的关东、徐州、冀州、定州、兖州、永州等地,在* * *,在耕地上不断扩张,在宇文泰手下却不断萎缩。没有食物,没有士兵,宇文泰知道沙源之战只是侥幸。但是,往往是局外的棋子决定了天平会向哪边倾斜。此刻,在宇文泰统治下的关中土地上,汉人还在多种谷子,坚守着“春耕百亩,夏播秋收,冬吃百亩”的农时。每年二九月,他还能让农村兵放下农具,拿着刀剑打仗——他除了一句承诺:“粮食是你们的。””他对人们说。关龙浩的乡兵、指战员从此归宇文。此时的关东,种了冬小麦的汉人,从第一年的二月就要一次次地锄地,播种时间从八月持续到九月,然后期待一次次的丰收。带着鲜卑贵族的骄傲,骑在马上的高欢只能这样对站在麦田里的人们说:“鲜卑是你们的客人,你们出粮出丝,我们为保护环境和人民而战。”(《季梁十九》卷一六三)正是由于农民闲暇时间的不同,西魏和东魏在军事训练和读书游览上开始有所不同。参考后世的统治惯例,北周(西魏)军队巡猎出现在四月、五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周树《武帝纪》);另一方面,在北齐(东魏),基本上集中在十月(《北齐书·文祥纪》)。西魏武士俑两军的战斗力开始分化。大同十二年(546年),长安镇司令魏孝宽率御笔城下不足一万人的军队,在高欢诞生了1.5万的军队。52岁的高欢强攻50多天,怒留七万尸。临死前,他终于知道,即使自己统治的关东土地上可以产出更多的小麦,他麾下的鲜卑士兵也无力再战;关中出现的这支军民合一,能打能下马耕田的新军,再也打不垮了。“大一统”十六年,民间有才能的都是官兵。"(《后魏书》)形成了西魏八柱,十二将,二十四开府。这些袍泽的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家族将延续200多年: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李米的曾祖父李泌,李渊的祖父。长安爱胡饼,太平公主也来抢石磨。如果李隆基站在帝都长安之首,无论是俯瞰喧闹的长安城,还是俯瞰广袤的关中大地,他看到的一定和他以前的皇帝不一样。贞观年间,* * *税收小米,只有不产小米的地方才允许交稻麦;长安城内王公大臣能从皇帝那里领取的俸禄,还是小米。小米不够的时候,他们就拿盐来凑。关中虽有沃野之称,但所产小米不足以供给京师,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唐太宗和高宗统治时期,长安还需要通过漕运补充东南的小米,每年约“二十万石”(《新唐书·食货录三》)。而在李隆基自己的视野里,长安城,东西城都有很多店铺,四面八方都有异国情调的聚会。人们纷纷从遥远的家乡迁到长安谋生,人口近百万,包括* * *人、波斯人、粟特人。胡饼、面也成为除小米、麦饭之外,人们最喜爱的主食。令人惊讶的是,在唐代以前的医学书籍中,记载了“麦毒”一词:麦有热毒,会使你生病,甚至死亡。而且这种“小麦毒”在面粉中更甚。如果吃全麦谷物煮的饭,里面的“麦毒”会被麦麸缓解。也是在唐朝的时候,国家药典和新修订的本草告诉人们小麦无毒。人口激增带动了粮食需求,关中出产的小米远远不够。一方面,各县通过水运运往北京的物资量迅速增加。天宝元年,渭河三百余船在广运潭列队,首尾相接十里,鱼贯入长安;另一方面,在城市之外,人们在土地中挥汗如雨,他们更积极地种植产量更高的小麦。这样才能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关中大地正在成为小麦的天下。因为对小麦粉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控制冬小麦的研磨(石磨),成为长安王公贵族谋取利益的工具,连震天动地的太平公主也要和永州的寺庙争夺一个大石磨(《新唐书·李渊娃传》)。2019年6月,陕西,成熟的小麦然而,一心一意想着帝国国家的皇帝却没想到,某种东西正在悄然改变,从玉米大米变成了面条和糕点。事实上,在祖父李治主政时,关中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适应小麦种植的二年三熟制。新的耕作方式增加了耕、锄、锄的时间和频率。农历十二月、正月和二月是冬小麦种植的农忙时间。唐朝初年,正巧把官兵集中训练的时间定在了十二月:每到冬天,一个校尉崇就会带领府中的兵马去讲学、练兵、演习(《新唐书·军事实录》)。那些左手拿犁,右手拿刀的人,在冬天来临的时候,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做学校操场上的好士兵,要么做一个好农民。他们会选择哪一边?政府兵的崩溃和关中的衰落打破了博弈的平衡: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张,政府兵的路途越来越远,地里的麦子需要人力。如果一两年内没有高歌猛进,小家庭的经济就会崩溃。打仗回来,发现本该奖励给他们的土地不够用了。皇族、贵族、官僚占有的土地更多(他们甚至要在磨盘上与民争利,更不用说土地等宝贵的生产资料了)。老军户选择背井离乡,另找一块地种小麦。当军队的士气动摇时,失败就会接踵而至。咸亨元年(670),薛唐朝五万兵大败于青海大飞川,宜丰三年(678),李率领的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万唐军再次败于吐蕃。武侯田童万岁元年(公元696年)八月,唐军在黄章谷被契丹击败,被围骑兵全军覆没。武侯神兵元年(697年)三月,东石霞谷和唐军在混乱中全部被契丹军歼灭。一度陷入混乱的政府军士兵已经无心一战..甚至每一次,长安街头都充斥着“他们随你奔跑,哭泣,他们拽着你的衣袖,和着他们悲戚的声音上云霄”(《军车铺》,杜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命各镇使节度使,根据防御需要,招募自愿长期驻守边境的士兵。在全额之后,他们停止从大陆派遣政府士兵。《长安最长的一天》中的陇右崔琦,也是帝国招募的第一批戍边士兵。天宝八年(749年),鉴于军政府无兵可发,停止折兵,抢着给政府写鱼书。关龙贵族赖以起家的官兵制度最终被废除。今天地图上战场上关中帝国的战败,只是崩溃的开始。帝都的修建,关中地区人口的大量增加,旧军户的逃亡以及小麦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关中地区过度开发,森林急剧消失,自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荆、魏、巴、产、丰、连、连、涝“八水绕长安”的景象不复存在,荆、魏、巴的水流变小了。龙首、清明等人工渠道相继干涸。关中的自然环境也趋于崩溃。以水旱灾害为例。227年,汉朝关中建都7.1年一次,22.7年一次,而290年,唐朝关中建都2.37年一次,3.37年一次。当帝国的统治者在战争中放弃长安时,黄河文明一度濒临灭亡。尾章:孕育着无尽新希望的麦田被微风卷起,像流动的黄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类驯化了它,种植了它,在它的脚下建立了辉煌的文明。无论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还是尼罗河流域,还是九曲黄河沿岸。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小麦带来的繁荣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巅峰和衰落的起点,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都在那一波黄金小麦浪潮中衰落了。好在中华文明还有一条母亲河。在人们不断向东方和南方迁徙的途中,有一种水稻品种叫做占城稻,它将帮助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延续他们文明的辉煌。那将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