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烧的是什么?我能在哪里购买它?

佛教香炉

香炉是指用来烧香的器具和用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熏球、香囊、香盘,以及装满香粉的香封、香锅,都属于香炉的范畴。

这些种类丰富的香主要是为了配合不同类型的香燃烧或蒸。除了实用之外,基于审美和装饰的考虑,香炉的造型、形制、色彩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加上袅袅的香烟和美丽的香味,用香的情况达到了极致。

烧香器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香炉:指能烧香、香、丸、香粉的圆形香炉。

2.香炉:专用于燃横香,即卧香用的香炉。

3.香筒:长管香薰,用于直线熏香。

4.香炉:指专门用来烧香的以竹枝为柱脚的香炉。多为金属或石头制成,用于仪式时熏香,避免香炉温度过高。

5.香炉:所谓的手柄香炉,主要烧香丸和香木块,上课时方便拿着。

6.熏球:是一个空心的球,里面烧的是香。无论球怎么旋转,球内的香都能保持水平,不会掉落。

7.香囊:是指将各种香料、调料装入香囊中,戴在身上散发香味的香具。

不同的香料,散发香味的方式不同,也会有特殊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燃烧、熏蒸、自然散发三种方式,不同的熏香器配合使用。如香草、沉香、香丸。线香、盘香、粉香的组合一定要烧,冰片等树脂香一定要熏;也就是在热炭块上熏香。调和在芝麻油中的香味产品自然挥发散发香味。此外,各种芳香的药草和芳香的花朵也被放入香花和香囊中,让它们自然散发香味。混合了几种香料的粉末,通常用薄纸包裹,放入小袋中。

随着香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香的样式也有了惊人的翻新。从香的出现到现在,香的演变几乎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使人们在嗅觉和视觉意境上达到了一种美的升华。

中国历代香器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时,用香的历史很长。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重要的香料和用香的观念和方法被传入。于是,香从生活中的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室内焚香的习俗,燃烧的香料主要是草药。事实上,香起源于古代人们吸烟以消灭蚊子和消除污浊的空气。

《李周》中有记载:“简掌除蚕,以攻攻之,以野草熏之,为共虫之事。”古人烧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生产特殊的香炉之前,先用一般的铜炭炉熏香。

中国人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室内烧香,但专门为烧香设计的熏香器具直到汉代才出现。

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的青铜香炉,以后的朝代出现了各种香炉。材料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镀金银器、景泰蓝珐琅、彩绘珐琅、竹木器皿、玉器等。

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用铜和木炭制成的“王子婴二级炉”用于室内取暖。这种铜炭炉后世仍在使用。

从汉代开始,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相传是东海上的仙山。博山炉盖雕刻成山的形状,山上有人物、动物等图案。当香炉里装满袅袅的香烟时,就像是一年四季都盘绕在山上的薄雾。博山炉盛行于神仙学说盛行的两汉魏晋时期。

到了汉代,专门为烧香而设计的香薰出现了,大理的香炉也在全国各地的汉墓中出土,由此可知当时的香火习俗非常普遍。在汉代,香在南方比在北方更受欢迎。广州400多座汉墓中,香炉就有一两座。

汉代蔡邕的《汉关彝》中,有一篇关于香的文献:“女侍宣石,衣袂香炉熏。”

广州、长沙等地西汉早期墓葬中已出土不少豆形香炉,但出现在中原地区较晚。从这种专门为熏香而出土的香薰中可以看出,熏香的习俗是由南向北逐渐推广的,许多高档香料也是从南海传入中国的。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冰片在西汉时期的广州并不少见。

韩经过西域后,也通过陆路从西方进口苏合香。《班固帝超之书》:“钟令集七OO马,三OO精,望用月马,苏鹤香于市。”这是汉朝的丝绸、香精等布料,用来买月氏马和苏合香。《后汉书》说,大秦国“遇香煎汁以为和。”

汉代的乐府诗也说:“你从哪里来,民族从哪里来?可以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根,找扇,找艾,找窦良。”其中豆良香是古代著名的草药。

汉代的香制品中,有干草木、树脂冰片、苏合香。干燥后,草本植物的香是可燃的。为了充分燃烧,通常在炉体下面有气孔。有的设计有浅的炉体和凸起的炉盖,炉盖上有几层孔。这种炉子的体积也很大。同时,为了容纳从进风口落下的灰,一般会有一个承重板。

冰片、苏合香等树脂香水必须在其他燃料上熏制,所以这种炉体较深,可以放烧红的碳块,有时可以加银箔或云母片,再放树脂香水慢慢熏制。出土的汉代香薰中有木炭和香料。

晋南朝的香器

东晋南朝的文人中,开始盛行用香沐浴,穿香衣的风俗。熏蒸衣服的习俗出现在汉代。在河北满城仲景王刘胜墓中,出土了用于熏蒸衣物的“青铜熏蒸器”和“升降笼”。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专门用来熏蒸衣物的熏蒸笼。

三国中的荀□擅长熏香。文献记载:“荀令到别人家坐了三天,香不尽。”因为荀子经常让自己的衣服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所以去别人家的时候,坐的地方经常会留下一股香味,三天了还没有散去。东晋时,文人还用白檀的清香比喻学问的博大精深。

在晋南朝流行的香薰风格中,从三国五代到南朝后期,圆罐香炉和带托盘豆香炉的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孙吴中期到西晋末期(公元254-316年)。

香薰第一期,造型简单,整体呈锅状,嘴巴很小,肚子很鼓,很圆。上腹部雕有三排圆孔,没有承重柱和底盘。

第二阶段:东晋初期香薰的第二阶段“东晋开国至穆迪升平之时”(公元317-357年),香薰体为短直口圆腹壶,腹部有大三角雕花孔,承重柱也为上小下小的圆柱体,承重盘为平底救济院。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香薰、酱油、壶形熏体东晋晚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公元357-479年),小口鼓腹,腹部布满密密麻麻的长江三角洲形雕孔,圆柱形柱子,粗短直,座为宽边圆盘。

第四期:相当于南朝中后期的“齐梁陈”第四期(公元48O-589年),没有发现香薰仪。

隋唐时期的湘剧

自从东晋汉明帝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祭祀天神或天地祖先的仪式中,几乎总能看到焚香仪式和告白。甚至,有人在街上摆香,这就使得对香的需求更大了。《文昌札录》第三卷记载:“唐宫每善事,皆以冰片、玉瑾分地。”

唐代的香器也开始有了新的样式。如:多足香薰、熏球、长柄手炉,多为金属或镀金银制。精制的金属球和芳香疗法在唐朝很流行。唐代的带盖多足铜香薰很独特,也有一些提取器。

到了唐代,帝室舍利多次迎接释迦牟尼佛,将他送回法门寺。法门寺文物中,镀金银香薰和镀金银香球是专门为皇室送行的真舍利。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器

宋人烧香时往往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这一点从宋代取画香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调香师用他的食指和拇指取出芳香的药丸,并把它们放在充满白灰的炉子里。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封”,将粉状香料模具压成固定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大量进口香料,到了北宋,香药是商社收入中最大的项目之一。镇赉、博尼、普端、安南等地盛产乳香、冰片和香,香药也是朝鲜的主要贡品。一些香制品,如乳香,被列为违禁物品,由政府垄断,不允许私下交易。

宋代香药进口量虽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代广泛使用熏香,大量焚香。祭祀仪式,官宴,文武百官考试,以及之后同年的宴会和生日,都需要香火。

宋代还有一种所谓的“品香”,就是在户外烧香。有时,在园中的“诗禅堂”里,试点新制的香,评价香的气味、香雾的形状、香烟的久燃,是宋代生活中的重要节目之一。

宋人特别注重熏香的方法。香点燃后,并没有放入火中。香炉上覆盖了具有保温功能的厚厚的灰烬,中间埋了一小块烧红的木炭,再覆盖上薄薄的一层,只露出一点灰烬。用薄银片隔火,把香放在薄银片上熏烤,香味自然舒服,没有烟干。注意一点,木炭块不只是普通的木炭,而是精制木炭。

此外,宋人还使用香印。南宋杭州城居住区的各种服务业中,有一种专门从事“供香印版”的服务业。他们雇了一个固定的“铺席户”,每天印香火印,每个月收香火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造型,如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11-12世纪)的宋应卿的鸟形香炉。一只鸳鸯似的水鸟蹲在香炉盖上,炉身上贴了两层莲花花瓣,还有盘子。盘底有如意云的花式脚。香炉从鸟嘴中逸出,炉体上有小气孔,让香烟从上面的鸟嘴中飘出来。在宋代,另一种豆形香炉很流行,它的形状像高足杯。

元明清时期流行成套香烛,如元代的“一炉两瓶”。“炉、瓶、盒”出现在明代和16世纪的绘画中。这种组合式香炉便于存放香烛和铲子。

明代嘉靖御窑也有所谓的“五祭”。这五件供品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品,用于祭祀仪式、祠堂、寺庙等正式场合。明代铜香炉的盛行,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的宣德铜香炉有关。宣德年间,用泰国的数万斤铜贡,铸造了3300多件宣德炉。明末民间制作了大量的青铜香炉,设计精良。青铜香炉的盛行,与当时燃烧各种等级香烛的盛行有关。

香料的种类

香炉

香炉是烧香最常见的器皿。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烧香后的骨灰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收藏,也是为了给供奉和供奉祭品的过程增添无限的精神之美。

在制作香炉的原料上,大概有陶瓷、石头、金属等等。

一般来说,陶瓷制作的香炉,因为土壤的可塑性极强,所以形状变化非常多,大多是圆形的;或雕花纹,或塑莲衬为底等。,适合香、香、粉使用。还有陶瓷香炉,造型和颜色变化不大。

另外还有石制香炉,制作起来比陶瓷香炉更费力,因为其雕刻必须是整体成型的,否则一次雕刻坏了之后,之前的所有努力可能都白费了。在石材的选择上,有大理石和玛瑙石。

香炉、花瓶、烛台撑在佛前,称为三条腿之一。它们大部分是由金属制成的。?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

1.桌上摆放的香炉,如博山、火舌、金山寺、八爪鱼、鼎、鼎、印香盘等。

2.拿在手里的香炉,如莲花形、狮镇形、鹊尾形等。

3.冥想时使用的香炉。

4.感同身受的时候,受者穿越过来,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有着干净身体的火炉。

古时候,佛去拜的时候,手里拿着香炉;后世的手柄香炉就是继承了这个遗产。在新疆发现的佛教遗物中,壁画可以推定为唐代的佛教绘画,也有信众手持香炉,长时间跪拜。这个香炉的下部附有一个略高的底座。

此外,火宅也是香炉的一种,是秘传器物之一,后人列为佛前四足之一。

烧香的材料和方法与炉灶的设计密切相关。明末至清代,青铜香炉大行其道,器壁厚重,造型多样,有竹节、松茎、古青铜器、狮子像等。所用的香是沉香木块。木块直接用烛光点燃,然后插入炉内的灰烬中。炉灰的成分是烧香,作用是保温通风。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在炉底放置石英砂等隔热砂,起到隔热作用,防止炉壁过热开裂。而铜制香炉,尤其是胎厚的,更不用担心过热开裂,可以不断插入点燃的香烛。现在的铜香炉大多是用来点燃直立的香烛,在人们祈福、香火鼎盛的时候相对安全,而家里、书房的多为小型香炉,多为铜香炉,作为大型祭祀使用。

博山路

受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汉代出现了博山炉,晋代出现了青瓷香炉,是室内熏香除秽的器具。博山炉的炉盖上饰有神山、珍禽异兽、神仙,代表了汉代流行的神仙思想。

这些博山炉大多有一只凤凰站在顶上。一些博山炉有奇怪的设计。比如有被设计成骑异国动物的胡人,手里拿着博山炉身,人和动物就成了基地。炉身盖为仙山、四灵动物“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珍奇动物和神仙。炉内的香炉从空洞里飘了出来。炉盖上一般都有山川、动物、神仙的故事。

以山、兽、仙为装饰的博山炉,也逐渐成熟,定型。炉盖上饰有仙山、飞鸟等,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博山炉与金代博山炉不同。

如云冈二洞的亭式浮图,七、八、九、十洞的壁龛,飞檐、博山炉,以及作为装饰图案的龙、饕餮、朱雀、白虎等。第十洞有北魏雕刻的飞天,飞天中执博山炉四天。炉型为山势起伏的炉盖,炉身呈高大的豆形,炉身两侧有S形耳。

手炉

手持香炉是行者手持的长柄香炉,用来给佛上香。

《法朱元林》中记载,天人黄琼说有一佛香炉:“一点云:前面有十六头白象,两兽头上立一莲台为炉。后来有弟子在上面蹲点,金华周围有一个黄金露台。佛陀说这个炉经常举行。这种对这个世界手炉系统的看法有点模仿。”

湖南长沙赤峰山二号唐墓出土一件青铜香炉。底座上盖着莲花,有一根小柱子与香斗相连。圆柱的柄上有一只镀金的野兽。出土时,香炉内满是供佛用的香余烬。

同墓还有一个铜香薰,球形炉体,圆锥形炉盖,喇叭形底座。出土的时候就碎了。各地的唐墓中也出现了同样风格的手炉,可见手炉在唐代还是相当流行的。虽然唐代的香炉中有博山炉、香球、香薰,但佛教石窟壁画中的香炉主要是手炉和博山炉。

在敦煌莫高窟的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供养者手持手炉。比如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幅唐代敦煌彩绸导菩萨图,图中菩萨手持青铜手炉。

在古画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罗汉画和佛礼中的手炉。我们可以看到长柄的手炉是配合香盒使用的,使用的香是颗粒状或丸状的。即通常所说的丸状香或小片冰片。

《贾青录》卷八《焚斗香》一文中说:“香,以线香为斗,以香为斗,中间以香屑,为僧俗所买,月下焚之,名曰焚斗香。”

尤宋振都史石翔:香纹匀细,长短织成一个图案;只有檀香和锯末合在一起,不宜推荐龚琼配酒,美女撤帐,腰折频繁。占星柄空,吴俗讲中秋故事,独归清风。

香炉里还有一种形状特别的熏球,很特别。寻秋的出现始于唐代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普遍流行于陕西Xi。这种熏球多为长链球形。球是中空的,分为上下两半,用铆接的叶状榫头连接。球体内有一个小杯,用轴承轴吊在中央,小杯可以随时保持水平。因此,无论熏蒸球如何旋转,小杯子始终保持水平,杯子里燃烧的熏香也能随时保持平衡,不会翻倒。

熏香球也叫香球,可以放在被子里熏香,但是香烟是不会熄灭的。易衡《明日留青春》一书中的《香球》第二十二条说:“今镀金香球如天仪,三关之中,轻重适宜,不断转圈,放于被中,火不灭,外花玲珑,而印烟遍地。”正仓院唐代熏制的丸子是香炉。

到了宋代,皇家乐器队中就有了香球手。据文献记载,惜春十三年,太皇的父亲过了八十大寿。孝去德寿宫吊唁,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随行。除了534名法国司机,还有48名乐师,188名乐师,以及礼仪倡导者。有两个人各拿着一个香球。祥云逃出了香球。宋代女子乘车出行,也有宫女捧香球,宫女袖中捧小香球,故车经过时香烟如云,尘土飘香。

就连南宋的杭城人的迎亲队伍也很好用,就是熏丸子。首先男方家会选择一个时间,让“行郎”带着花瓶、香球、蜡烛、洗漱、梳妆、拍照的沙龙、裙子、衣箱、绳结、凉伞、椅子、轿子(花檐)、倡导去女方家结婚。

小袋

一种把各种香料和熏香品放在一个袋子里,可以放在身上随身携带的香具。供佩戴的香囊在宋代的记载中随处可见。南宋端午时,给嫔妃、嫔妃、侍从以翠叶、五色葵花石榴、金丝翠扇、珍珠、手镯、经筒、香囊、软香龙涎、紫操、白葛藤、红香蕉。道公堂送来更多符号佩戴。普罗大众“在家门口支起大盆,种上不同种类的银莲花,挂上五色纸袋,摆好水果饺子。”即使是穷人。“六月六日要守崔福君的生日,热闹的庙会也有‘收幡’,就是撒钱中奖或得了奖,有香囊、画扇、珍珠等。

翔通

香筒是一种直线香的香炉,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的小锥。明清时期流行的香锥,长而直,平顶盖,平座,外壁以镂空花纹装饰。通常桶里有小插管,很容易插香。这种线香不含竹木芯。

明清时期的香锥是用竹、玉、象牙制成的。故宫展出的明清香烛包括明代雕花竹图香烛、清玉龙凤镂空香烛、清代象牙雕花梅花雀香烛和用作香烛的青花小香。在江西程楠益铭王鼎国王朱由木的墓中,还发现了一个挖空的蟋蟀和玉香筒。伊名·王鼎墓中的玉香筒质地为白色。玉筒外壁镂空梅花刺,盖上刻有刺。

香专

一般来说,为了便于香粉点燃,可以用模具将香粉冲压成固定的字体或图案,然后按顺序烧出来。这种方式叫“香印”。印章印章的模具称为“印章印章模具”,多为木质。《百江学海》中的《香谱》篇说:“雕木为模,香为篆书。”这就意味着香印模具是用木头雕刻而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的图案。

在古代的寺庙里,常常燃烧香封来测量时间。还有人烧香印修密法。《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慧印》中,法界诸人皆有志于开悟真理,将香火印制作成种子印、李李印,视香炉为法界。李李奇妙的香印代表了大悲大悲。当香印依次燃烧时,就显现出真实的真相。当它燃尽时,就代表了一切佛法。以这种方式修持佛法的人,可以得到平安无碍地观察世界的加持,就像娇嫩的莲花,人见人爱,人敬。

香印又称香印,是在烧香的香炉里铺上一层沙子,将干粉压印成印印的形状。字形或图形不断拉伸,一端点燃后沿线燃烧。因为用过的香是散粉状,点燃后才使用不方便,而且动模时容易损坏花纹。

宋人笔记中有香的记载。“印香”大概就是香印的印象吧。《罗亮录》卷十三《各种杂货》说:“如供香印盘者,各经理必设筵宴,每日印香而走,至月费时,只要香火钱。”可见北宋末年就有雇人印刷烧香的习俗。

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加顺畅,宋人还制作了甜糕,包括心形的“心形香”甜糕和环形、手指形的“冰环玉指”甜糕。宋代李的《天香词》中有一句“试摘心字数次”,说明心字甜糕是可以用手指去摘的,类似于现代所用的线圈香。

熏香盒

香盒是指盛放香的容器。也用作香锅、香组合、香信、香盒。通常用木头作画,但也用陶器和金属制成。常见的形状是扁圆形。香分大香和小香两种。最初是供佛的器具之一,后来用作茶席,形状与过去不同。

除了香盒,还经常看到香盘。香盘是指烧香用的托盘,又称香桌、香盘。木制或金属制的方桌,里面以梵蒂冈的形状装满了熏香,通常被点燃并燃烧。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成套香具多为“炉、瓶、盒”组合,即香炉配香盒,瓶用于放置香铲和装有香粉的香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