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的历史人物——林聪简介

林聪,本名季聪,字建安,宁德七府濮院人。

生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林从友是朝廷培养出来的,聪明过人。他在日记里记了几千字,然后开始写作。“曾官去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他政绩斐然,不畏强权,弹劾轮奸。历史上,他以“声音直”著称,朝野“对他的风格很期待”。

正统五年(1440),林聪进士。

正统八年(1443),林聪上任之初,鉴于明初国营六大银矿之一的宁德宝丰银矿劳动条件差、劳动辛苦、白银量大,遂去“请免除宁德县除白银课以外的其他穷项”他提出“银班无利”,“闭坑冶,免银班,民息”。但没有被英国教派采用。第二年,该矿由浙江青田的小业主叶经营。福建参政员张松以“盗矿越来越多”为由,宣布将该矿上缴官府,并决定给予该矿银费3090两,比永乐元年(1403)增加1000两。于是,叶动员数千矿工加入明廷,说:“留在宝峰场听我开矿,否则杀人!”

正统十二年(14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小企业主领导的矿工起义终于在宝丰银矿爆发。起义矿工与当时沙县邓领导的起义军遥相呼应,声势浩大。林聪急忙再次乞求快速救济。钟书指出,所谓的“矿贼”实际上是这个县的一个公民,他因生活所迫而聚集在一起,偷矿炸银。后来,虽然矿工起义被镇压,但明政府最终接受了林聪的建议,在宁德和建宁征收银税。

景泰三年(1452)三月,林聪纠察监狱。他刚正不阿,敢言敢言,许多官员因他的瓦解而下狱、降职或调任他处,以至于“诸部皆畏割风割风,皆不敢从之。”结果,林被一伙土匪围困,有罪。当年冬,御史黄圃等人非法夺取吏部,让福建参政巡抚徐仁达谋取私利,诬告非法处理兵部尚书吴澄。因此,林聪采取了“特殊的选举方法”,审议了伟大的君主,并前往死囚。礼部大臣胡颖钦佩林聪的正直,在向礼部呈送病例时拒绝签字,因此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当戴宗派太监兴安去询问他的病情时,胡颖说:“老臣根本没有病,听说要杀林聪,吓了一跳。”戴宗知道林聪是条汉子,就放了林聪,却被贬到了郭子郑雪。

天顺元年(1457),恢复英宗,任命林聪为左守都的建议,命其去山东解饥。林聪不遗余力地去饥馑严重的县,开设了丰富的粮仓来帮助饥民,总共生活了654.38+0.45万人。回朝后,入右副谏。

天顺二年(1458),林聪看到在当时的严刑峻法下,冤狱频频发生,于是发表了《乞缓释狱》,提出了“秋后决”的主张:实行春判冬判制度,以延缓死刑的执行期限来复核死刑,使涉案嫌疑人避免死亡,减少误杀。英宗接了他的话,下诏说:“每年初霜岁后,第三法部和朝臣都要审记重囚,称为法庭审判,而且是永久的。”林聪也强烈反对集体惩罚和滥杀无辜。

天顺四年(1460),曹勤造反。朝廷镇压的时候,一些侥幸的人经常假砍头,甚至砍下乞丐的头来报功,让城里人不敢出门。进入林聪的医院事务,他紧急下令“我们必须在不杀人的情况下捕捉新闻”,并为无辜者辩护。雪下得很大,但冤狱被制止了,全城人民“自贺”。

成化二年(1466),江淮发生严重饥荒。朝廷命令林聪去救援。他在辞官之时,邀请“借江南粮,供养百姓数十万粮,与他们一同种植”,得到了秦的批准,饥民因此受益。回京赈饥,升任右御史。

成化十三年(1477),升刑部尚书,太保太子。当时,林聪虽已年过六旬,却“夜不能寐”,细述核病例,询问情况。他在任期间,被冤枉平反的不下600人。林聪死后,明朝朝廷封他为太保太子,荣禄大夫,人称“庄敏”。回国后,他的灵柩葬在宁德巴度铜镜山。镇民尊崇他们高尚的道德和光明的节日,并在乡贤和庄敏庙崇拜他们。他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现代名臣实录》中。

林聪入朝40余年,著述颇丰,深居简出,以诗为乐。他曾写下八卷奏折,《建安集》十四卷至今仍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