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的变化~ ~急~ ~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是一片荒野,龙兴寺在东晋时依湖而建,唐朝时改名开元寺。在唐中宗时期,西山上的泗州塔被建造。北宋张兆元住在徽州舍人巷时,将此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的俞景写下了“山川复杂,岩谷隐现,长流平缓,湖光潋滟”这句话,这是最早描写西湖的佳句之一。北宋三年(1066),徽州的周自称治理西湖,说在点翠洲上修筑了平湖大堤和拱北大桥,以及谷雨阁、湖光阁等建筑,用鱼灌溉田地。村民们收获很大,所以西湖被称为胡风湖。
北宋绍圣元年间(1094),苏轼被朝廷贬至徽州,与妻子、妾、子在徽州生活了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游览西湖,并写了许多关于西湖风景的诗。绍圣二年(1095)写《江月五首》,是最早的以徽州西湖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名句“多一山吐明月,玉塔卧淡青天”。同月,他在《赠檀秀》中称胡风为西湖,这是“西湖”名称的最早来源。因此,惠州西湖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名声大噪。苏轼还带头捐款,在西湖附近造桥修堤。绍圣三年(1096)六月,筑堤、西新桥完工,后为纪念苏轼而命名为苏堤。同年,苏轼的妃子王朝云去世。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大圣塔(今泗州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上建六和阁纪念她。
南宋淳祐四年(1244),在徽州设立聚贤堂,后更名为胡风书院。胡风书院最初设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至西湖胡风半岛。明清时期,胡风书院是徽州的最高学府。胡风书院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次被毁和重建。目前,胡风书院的大部分遗存是徽州知府易炳寿的遗骨,重建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书院古牌坊上的“胡风书院”匾额和“古人文小山河邹鲁”对联,是易炳寿请来主持胡风书院的著名诗人宋湘。
古徽州府城一直建在西湖边上,位于西湖的东面。民国时期,惠州府城拆墙扩路,出现岭南骑楼街,但整个城市仍位于西湖之东。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城市由浙江扩展,形成三面环湖的局面。西湖的景点大大减少,湖边的山麓到处都是凌乱的房屋,湖水开始被污染。据统计,在建国后的40年里,西湖的面积减少了46%。1989之后,惠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西湖景区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