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的货币史

古代硬币

一、古钱币的起源和由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使用牲畜和兽皮来实现货币的功能,而农业民族使用谷物、织物、农具、陶器、海贝、珍珠和玉器作为最早的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罐作为祭祀用品;大汶口文化埋葬了大量的猪头和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发挥了货币财富的作用。但众所周知,古代流通广泛的实物货币是“壳”。因为作为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分不开,谷物会腐烂,珍珠、玉石太少,刀、铲又重,所以最后集中在海贝上作为实物货币。海贝可以作为颈饰,价值不菲,便于携带和清点,所以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一直被选为主要货币。考古发掘中,夏商时期遗址出土了大量天然贝类,贝类作为实物货币一直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与财富和价值有关的词大多与“被”字有关。如:贵、资、贪、贫、富、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硬币的国家。三千年前,殷商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无铜壳”,是最原始的金属钱币。到了西周末期,除了贝壳币之外,还流通着一些没有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重币,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是实物货币,天然贝类广泛流通。后期出现了少量的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属于货币萌芽形成时期。

第二,先秦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需要分割鉴别的金属称重货币逐渐不适应,被金属钱币取代。

从春秋到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先后建立了布币、刀货、蚁鼻币、环币四种货币体系:

1,中原即赵、汉、魏、周王室,以布币为主。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布”字谐音。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心布,即带柄的空心币。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肩布,即与“空肩布”相比,没有空心柄,而是形似铲形铜片。布币的形状大致分为平肩、平肩、圆肩和方脚、尖脚、圆脚等类别。最常见的是由平肩平布或平肩方尺演变为肩肩尖头尺布,圆肩演变为圆足,地域后来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quan Xue/gdwh/upload files _ 9214/200702/20070203011746486 . jpg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为“燕明刀”和“齐刀花”两种。刀币的形状与山戎、北帝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类似。因刀面有“华”字,故称“刀”。刀背分为弧背、折背和直背,刀头分为平头和尖头。也是中国早期的铜币。

/舒眉/上传文件_ 5172/200611/20061127220228823 . jpg

4.南方楚国铸造的铜壳叫蚁鼻钱,是由贝壳币演变而来的。钱文,一个铜壳,看起来像一个鬼脸,这是两个字符的组合。蚂蚁的鼻子小,意味着小钱。楚国有俗称“面钱”、“蚁鼻钱”的青铜贝币除了蚁鼻钱,楚国还有黄金作为称重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货币的国家。

/ZG GDS/ork/jiao Cai 2/11/kytb。使用jpeg文件交换格式存储的编码图像文件扩展名

安史之乱后,为了应付财政困难,赚大钱,唐肃宗称之为“干元重宝”。这是最早的叫“宝”的钱,一文宝就是前十文钱,引起贬值,物价飞涨,伪造严重,人民焦虑。唐末,唐武宗废佛,取大量佛铜铸“会昌开元”钱,缓解了持续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甘源”和“会昌”都是公历年。

/CP/资源/图形/D3/FIGURE/jj074322.jpg

五代十国是一个军阀割据纷争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货币混乱的时期,因为政权众多,货币多种多样。除了铜,还有锡、铁等。大额币要十到一百,甚至几千到一万。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复杂反映了分离主义战争造成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钱的方孔币从泰铢两种制度转变为年号,鲍文制度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4)除了宋代到明代铜钱的去除,还产生了纸币和银本位制度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

1,宋代年钱、御书币、纸币

宋代铜币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年号。据考证,年号起源于汉武帝,衔钱始于十六国时期四川成都李寿的《汉行钱》。最后一年的钱是袁世凯的“洪宪元年,当时是十铜子。”这笔钱随袁世凯一起崩溃,存在不到四个月。“年钱”铸有年号并标明铸造时间,在研究古钱币年代时一目了然,是钱币形态发展的进步。宋、明、清三个朝代的钱币是各朝代年币中最容易收藏的。

此外,历代书法的数量在宋代可见一斑。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铸造的元丰钱币有四种风格,即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其中苏东坡的隶书《钱文》,沉稳豪迈,被称为“东坡元丰”。在宋哲宗统治期间,司马光和苏东坡写了玉娟鲍彤,一对书法。使书币在宋代大行其道。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经常在钱文一展身手。据考证,皇帝书写“御用书法钱”的第一人是宋太宗·赵桓,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宋徽宗·赵霁。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带着儿子钦宗被游牧民族俘虏。但对秦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薄金身”铁画银钩,更是有独到之处。宋代书法钱币的流行与皇帝个人的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带有年号的皇家书法钱币的流行。钱文的风格在明代发生了变化。自明代中期以来,钱文一直由工匠制作,字体平淡,布局和结构无人问津,书法艺术无从谈起。

在宋朝,硬币与铜币和铁币并行铸造。因为青铜器比铜钱值钱,所以出现了毁钱铸器的现象,而铁钱的出现是因为铜钱稀少。另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货币发行量的扩大,宋代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关。北宋时期主要有交子,南宋时期有惠子和管子。交子和蕙子是当时票据、有价证券和有价证券的通称。币值是否稳定,已经成为经济金融形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不仅使用唐宋铸造的铜钱,还发行民族语言和汉语的铜钱。

2.元朝的货币体系以纸币为主。

元代铸造了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很突出的。元代的纸币叫纸币。不允许挪用原钞,严格限制纸币流通。但是到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靡、军费庞大、财政赤字弥补,政府只好通过滥发纸币来弥补,造成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被称为“谈变钞祸之根”,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密切相关。

3.明代纸币政策改为以白银为主,货币为辅的制度。

虽然发行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都是用它来盘剥掠夺百姓,导致纸币政策的崩溃。比如明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配套使用。但是大明的纸币没有固定的发行限额,没有储备,很快就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明中叶叶嘉靖统治后,纸币已经无法通行,民间主要使用银、铜钱。比如明代的“半江”,用白银代替劳动,代替雇工的工资,代替富人积累财富。银量从元代开始铸造成一定标准的银锭,并从元代至元年将银锭命名为“元宝”,这就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与此同时,铜在民间很受欢迎,材料由青铜改为黄铜,铸造带有年号的鲍彤钱币。

/pic/13/11470988898410874 . jpg

4.清代铜币、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袭明朝制度,主要铸造小平币。咸丰是清代最复杂的铜币,钱文分为鲍彤、崇宝、元宝,面额不同,钱局不同。清代民间商业多使用白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以银锭为主要货币,要求出纳多收一两税。清朝每年夏秋两季征收田赋,粮须满银。由于中央政府不铸造统一流通的银币,民间使用的银可能不够银,各地银锭的形态、成色、扁平大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纳税之前,银匠和银店将民间零散的白银铸造成足够的白银。一些银匠与官员勾结,借机严重剥夺人民的白银质量和重量,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末,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从明朝中叶开始,外商在对外贸易中用手中的银元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使得各种外国银元在中国大行其道。清道光年间,从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开始,用于赔偿的银元就是“洋钱”,当时中国还没有银元。库存洋币的短缺抵消了洋赔的剧增,迫使政府在清末开始自行铸造银元。我国最早的洋式银元机制是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杨龙”,因银元背面有龙纹而得名。同时还有一种机制铜币,也叫“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币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的以方孔、圆为主的银币和铜币体系的巨大冲击。

/baike/Lishi/200605/20060504153539442 . jpg

清代发行的纸币种类复杂,有官钞和私钞。官钞由政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分为铜钱(可兑换方孔铜钱)、铜钱(可兑换铜钱)、银币(可兑换白银)、银币(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之初,有银行准备金和纸币券。

综上所述,从宋代到明清,纸币的产生和流通,白银货币地位的日益提高,明清时期银本位纸币制度的确立,清末机制货币制度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以上列举的是流通钱币的历史,钱币界还有很多非流通货币,比如镇压邪灵的赢钱,祈福避邪的墓钱,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纪念币。这些俗称“花钱”的钱币,在货币流通中微不足道,却能为民俗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