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桥古城怎么样?
长沙县东乡马林桥镇,位于长沙市东北部,距市区约50公里。这个地方从全国地图上很难找到,只有省级地图才有它的位置。
马林桥与长沙城的关系
马林桥虽然不算太长,但自古商贾云集。是马林河两岸的中心地带,辐射周边村镇,有“小长沙”的美誉。
小镇三面环水,周围只有两三平方公里。马林河从镇东流过,有四条小溪自西向东,注入马林河,再向西流至距镇30余里的杨斯庙(即长沙县国源乡),再流入浏阳河,最后汇入湘江。小镇四周的土墙环绕着河流,河岸上有一道用鸡尾竹做的栅栏。沿河树木种类繁多,有刺槐、桑树、柏树、油茶、苦楝等。远远望去,四周郁郁葱葱。
马林桥原名“满仁桥”
马林桥老影子来源/陈先枢
马林桥古称一镇七桥八庙一湾一别墅。一个镇是马林古镇;七座桥,分别是马林桥、竹滑桥、钱缪桥、八百桥大街、西街口双桥、后街拱桥;八_即鱼枷_、陆家_、营山_、水口_、陈嘉_、_吴礼、贾鹏_;一湾一别墅是大武湾的于霞别墅,还有两个寺庙:白马寺和苏公寺。
马林桥历史悠久,清嘉庆《长沙县志》载“马林桥,城东北八十里”。《湖南省长沙县地名》云:马林桥,因年久失修,极不方便。相传一壮士用手搬运花岗岩,建在桥上,称为蛮子桥。后来被错误地称为马林桥。
马林桥位于湘东北朱颖南麓的丘陵地带。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朱颖屹立在湘江之畔,在八百里洞庭湖的南面,独立于岳麓峰的东北面。马林桥诞生于长岳古道中段白石山之东,浏阳河溯流而上,四条支流交汇的堤岸,流水与隔溪之间的沃土。自清代张之洞开发湖广以来,这一带的农业得到了发展,物产日益丰富,贸易也日益发达。
据历史学家介绍,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明清时期从北方和江西迁徙过来的。马林桥话和长沙话差别不大。唯一有特色的是两个词的区别:一个是否定词“不”,在马林桥方言里是“嗯”,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的”在马林方言中是“嗝”。打个比方,你问马林是哪里人,他肯定会说“我是马林嗝嗝”,但你说他是长沙人,他肯定会回答“嗯,是嗝嗝”,也就是“我不是长沙人”。所以说马林方言的特点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掌握“是嗝”“是嗝”就是掌握马林桥的方言俚语。
老一辈人进城的必经之地。
今日马林桥作者供图
东距长流、长平公路仅七八公里,北距湘北重镇岳阳市仅一百多公里。是长岳古道的十字路口,是长沙到岳阳的唯一陆路通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速公路未建成之前,去长沙只能步行。老一辈人进城(长沙),总是从马林桥往西,经青山铺、唐天寺,上长岳古道(即今天的107国道),再往南经苦竹坳、安沙、水都到红山寺,经黑石过河,再经德雅村、思茅冲、岩瓦池,进入长沙。走这一百英里到城里通常要花一天时间。
1944年,我家从马林桥搬到长沙。是舅舅用土车(就是南方的独轮车)推着简单的被褥和锅碗瓢盆,一家人走进了城里。汛期通过放竹筏与长沙进行货物交换。
这一带山川秀美,竹林茂盛,林箐花香,河网纵横,稻子千层。有旱涝保收的自然条件,是湘东的鱼米之乡。1968,知青从农村到马林桥地区,那里每个劳动力的工资能达到一元左右,比那些偏远地区一天几毛钱的工资好不了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几趟长途客运班车和大巴往返于长沙县星沙镇和长沙市区。现在长沙县有公交车,来回穿梭,交通很方便。
“湘东小长沙”——马林桥古镇
马林桥老街老影子来源/陈先枢
上世纪50年代的马林桥古镇,以恒泰、郑泰、赣泰三大品牌的南方食品糕点作坊为经济支柱。有李鸿章文具店、叶恒星豆腐坊、土新富袜厂、元元酒楼等数十家店铺,有成衣、杂货染坊等各种百货商店,也有利润很高的店铺(即私人银行)。它的南方食品和副食以马林小花薯片和马林豆腐最为著名。马林小花脆片的特点是薄、脆、香,豆腐的特点是细腻、嫩、有原味的豆香味。
几十年来,每次回老家祭祖,回城,总是忘了带这两样特产。不过这两个专业近年来也消失了。我问了镇上的居民,原来利润太低不赚钱,员工就辞了工作去省城打工,一天赚两三百。商品经济的大潮总是摧毁传统产业。
马林古镇的两大特产:小花片和马林豆腐。
镇西有苏公庙,镇上有陈氏宗祠,是我们陈家大宗祠。镇西头街是天主教堂,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现在没了。
近年重建的巩俐寺作者供图
东头河口镇口有一所学校,叫“日新小学”。与巩俐寺隔河相望,学校建筑是一个方形庭院,中间是曹平。校舍四周种满了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马林河流经学校的两侧。
日新小学是长沙县东乡办的一所知名小学。当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长是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著名教育家杨子敬先生。学校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并入广福安中心小学。
马林古镇昔日的繁华使其成为湘东名镇,故有“湘东小长沙”之称。这里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行庙会,这也是农贸市场最活跃的时期。每次庙会从开始到结束持续十天半月,每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庙会的人不下数万。
古镇的马林桥在地形上还有一个特点,除了水,三面都是农田。据老一辈说,古镇在_,周围是几千亩的大隆,地里全是稳产高产的农田。解放前,大隆的所有田地都归朱策煌和梁所有。
马林温泉打造“长寿村”
陈先枢马林温泉图苑
古镇北面几十米处有一处温泉,汩汩流出地下。据说这个温泉是在清朝末年发现的,因为马林桥附近发生了山体滑坡,热气腾腾,汩汩的水流不断涌出。每到冬天,周围热浪扑面,浓雾滚滚。
温泉的意外发现让当地人欣喜不已,用温泉泡脚也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享受。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令人羡慕的“长寿村”,很少有人患上皮肤病、结石、癌症等疾病。
据2004年编纂的《长沙市志》记载,马林温泉位于长沙县马林桥乡,共有三处温泉。气泡无休止地溢出,还能闻到硫磺的味道。水温29-32,流量0.138-0.139 L/s,经1986钻孔证明,地下水温36,日自发流量300立方米。含有硫化氢、硅偏酸、氟、氡、锶、锂等多种微量元素。,矿化度为0.42 g/L,水化学类型为碳酸氢盐和硫酸钠,矿井水命名为氟硅酸和含硫化氢的低温淡水,主要达到了医用矿泉水的指标要求。
目前,马林温泉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已经对温泉做了规划,并将这一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试图打造长沙县又一旅游休闲胜地。
大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马林桥地区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湘东秋收暴动和平江起义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是中国* * *生产者党领导的长沙县第九区农会,苏维埃政府时期的主要活动场所,涌现出一批三湘英雄。
原中央后勤部部长、社会科学院院长陈、长沙县九区区委书记刘克光、李勇、湖南工运史上的傅广祥等都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刘克光被捕,壮烈牺牲在马林河竹滑桥下的沙洲上。这里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大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为区委书记刘克光同志的壮烈牺牲流下了热泪。
在这些三湘英雄中,湘东乡苏区副主席李勇、长沙染织工会主席傅广祥是我们家最熟悉的革命先辈。
马林桥革命始祖李勇
李咏先生,本名李,生于1893左右。他家排行第三,当地人叫他赵帆少爷。李咏先生年轻时是一手艺人,学过裁缝手艺。当地人也称他为李三裁缝。我们家和李咏先生家的关系不仅仅是邻居关系,更是租佃关系。
李咏先生的家在马林古镇以北约一公里的一个山坡上,这里叫长坡,李家的后代世代居住在这里。他们的祖上是晚清比较小康富裕的家庭,长坡上的整十亩水田和屋后的树林都是李家的产业。
革命烈士李咏先生出生并生活在马林桥长坡。作者供图
从李氏家族到李庸先生这一代,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局势动荡,百姓举步维艰,家族开始走向衰落。
李咏先生家有两套房产,相距不过百米。西边这一间比较大,分上下两栋,十几间房子,住的是李咏两兄弟。东侧的房产较小,是七房一偏的房子结构。是李家的坟墓,也就是有钱人雇长工打理田里农活和屋后山上祖坟的房子,长工居住。我妈的房子是租在李咏先生墓里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李咏先生勇敢投身革命运动,当选为乡苏维埃副主席(时任主席为刘克光)和长沙县农民协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刘克光被捕牺牲,李咏先生被通缉。他秘密前往湘桂边界的井冈山寻找毛泽东的革命队伍。
李咏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他住在我母亲家,天亮前被我奶奶送了出去,直到后山路上的屋后。当时在我妈家留了一大块红布和很多宣传标语。
从此,李咏先生再也没有回过马岭桥长坡的老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勇。红军长征时,李咏先生任营长。据说他后来在长征中牺牲了,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解放后,李咏先生的遗孀李三、儿子李正敏和李志敏都是烈士家属。至今,湖南烈士公园烈士纪念塔内仍保存着李咏先生的名单和简介。
马林桥革命始祖傅广祥
另一位革命先辈是于佳鑫大厦的傅广祥先生。在马林古镇的东北角,有一座清末的民居建筑,就是于霞山庄。当地人叫它于佳鑫屋,也叫扫帚庙。因为这个住宅村真的有扫把庙。
这块土地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叫鱼枷新居,别名于霞山庄,下院叫扫帚庙,俗称庙弯。单从名字的含义来看,扫帚殿可以算是工人阶级。上下有一千多间房子,连成一片。是这一带有名的大屋场,但常年有很多空房,没人住。这个房子离马林古镇很近,购物很方便。
湖南工运史上傅广祥先生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于家新居供图。
在军阀混战时期,鱼枷的新房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国民党军耒阳一个营的兵营,也是中日湘北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房子依山傍水,西朝东。离大门不远处,有一条由西向东流的小溪。房子后面的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多是枫树和樟树,周围还有成片的竹林。秋天,一眼望去,枫叶红,林海染。夕阳西下,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山庄上空。屋顶炊烟袅袅,百鸟归巢,鸟鸣晚啼,呈现出独特的山风,故名“于霞山庄”。
马林桥的抗战岁月
照片由朱颖山作者提供
马林桥一带历来是战略要地,靠近长岳古道,背靠长沙县影珠山,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沙四战从1939打到1944。前六年日军的进攻路线一直是从岳阳的新望河到青山铺、马林桥、金井的第二道防线,再从这里直奔省会长沙的老道河、东屯渡的第三道防线。因此,前后6年,马林桥地区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生活在恐慌和悲惨之中。
作为纵深战略要地,在战争兴起的那一天,南下的日本鬼子数次扫荡马林桥农村,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恶行累累,给家乡父老乡亲留下了苦涩的回忆和深深的仇恨。老家的一个大叔,当时20多岁。日本人进村后,他被抓去当搬运工。到达目的地后,他把所有被捕的青壮年丈夫集中在一个村厅里,用机枪全部射杀。
我的祖父死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据我奶奶回忆,他死时正处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行军兵”时期。他的葬礼结束后,墓地的坟墓刚刚竖立起来,被鞭打的魔鬼进入了村庄。那些帮忙的人迅速撤离,藏在附近的山里。邻村的一个家庭也在举行葬礼。当他们看到日本人进村时,他们迅速躲进了山里。日本鬼子打开死者的棺材,把死者拉出来,把棺材翻了个底朝天。
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让马林桥一带苦不堪言,连死人都不得安宁。这份记忆恐怕几代人都不会忘记。据《长沙县通史》记载,抗战期间,长沙县被日军死伤的平民有145239人,其中死亡33359人。
鉴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马林桥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英勇杀敌。在4次长沙会战中,马林桥的15岁少年白天潜伏在灌木丛中,晚上击毙了3名日军,但有1名被活捉。一队日军骑兵从马林桥磨盘洲逃跑,遭到当地农民伏击,用锄头和木棍打死。
在前线,距离马林古镇不到10公里的长沙县朱颖山,留下了许多长沙会战的历史遗迹,包括战斗工事、战时指挥所、阵亡将士墓等。长沙县影珠山,南依青山铺、马林桥,东临金井、高桥,西至汨罗人比什旧址,北至开慧,面积27平方公里。它不仅是佛、道、儒三教共存共荣的地方,也是民族英雄抵御侵略的地方,是英雄之山。长沙有句民谣:朱颖山,天高三尺,人要低头,马要卸鞍。朱颖主峰高509米,有70多个山峰和峡谷。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军民在朱颖山阻挡了来犯之敌,在朱颖山消灭了日本侵略者。1942 1月,曾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六师团从长沙溃败北上,中国军民顽强守住了朱颖山口,于是日军从第九混成旅抽调精兵组成“山崎旅”进攻朱颖山指挥所。
65438年10月9日凌晨,战斗打响。经过从凌晨4点到凌晨6点的肉搏战,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消灭了朱颖山窑子坡敢死队。战斗结束时,480名牺牲的抗日将士被抬至朱颖山顶安葬,并建有“195军一师湘北战役阵亡将士之墓”墓碑。碑联上的碑文写着:英雄之魂据此封锁长沙,敌人不曾留下一片甲胄。这样的英雄气概,说明一个民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
朱颖阵亡将士墓作者供图
马林桥长坡上的古稀老人何宇先生登上朱颖山脚下,探访了抗日老战场。他深受感动,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四言诗:“雄伟的朱颖自古闻名,群峰耸立,沟壑纵横。第一青山屹立在福临,气势磅礴,屹立在湘东。?194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军民奋起抗争。勇敢无畏,誓要严惩倔强而凶狠的壮士温德尔·迪金森,日本侵略者被横尸遍野。?"热情讴歌了抗战将士的民族精神。
朱颖山上的战壕和石磊防御工事清晰可见。作者供图
附言
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马林桥将马林桥古镇迁至往南一公里左右的坳上。这里以前有个粮库,离X026县道很近,面积很广,可以沿路开发,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林桥镇焕然一新。现在镇上已经建起了各种商店、大型超市、油库、旅馆、餐馆等。,而且是像一个热闹的小县城。
澳上马林桥南迁新社街供图
同时,老城区也进行了升级改造,试图恢复老城区的面貌,以满足现代人的怀旧之情。老城区搬迁到南部的奥,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也切断了原有的历史发展。老一辈的马林桥人,至今还怀念着老城区的样子,怀念着在那个老城区的小街上游荡的岁月。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