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的个人成长经历?谁知道呢?
然而,刘德华不仅仅是一个偶像。他20多年的演艺生涯,走过了香港电视业的黄金时代,甚至是电影业和流行乐坛的辉煌阶段,然后迎来了香港电影业的低迷。在此期间,他不断尝试和转型,逐渐成为香港电影的支柱人物。近年走出香港,进军内地和国际市场。
在今天,很难简单定义刘德华是“明星演员”还是“演员明星”。他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种香港精神的象征。
正如香港影评人张书豪所说,“刘德华一直在成长。他一心想走出自我,挑战自己的错误。他是一个不断和过去说再见的偶像。他的坚持和成长,是当下香港电影值得珍惜的品质。回顾他的历程,是为下一页香港电影写的引言。”
因为他的多产,他的持久魅力,以及他与主流电影类型的密切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回顾他20多年的足迹,来阐释他与香港电影乃至整个香港社会的对应关系。
除了在京独家专访刘德华,本刊还派记者赴港采访了香港影评人石齐、香港影评人协会副会长邓途、香港演艺学院导演系高级讲师舒琪、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张同祖、香港编剧兼导演、刘德华四班老师杜国伟、刘德华影艺公司艺人林家栋。他们从不同角度的叙述,构成了刘德华的多元图景。
舒琪,香港著名影评人。
刘德华的娱乐精神
体贴的刘德华
刘德华一直知道艺人要“付出”和“提供”。他会特别照顾观众和媒体。他很“体贴”,他知道人们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有人说刘德华的表现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他用了其他因素来补充,他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所以,即使环境变了,他也会一直在顶端。比如早期的表演可能不是身体上的,后来有了这样的趋势,刘德华就去健身锻炼身体,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媒体也是如此。他给媒体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甚至给媒体设置了报道的话题,所以他是艺人中最不被狗仔队关注的,他和媒体的关系也很好。
“体贴”是很多艺人不愿意做的。这很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刘德华懂什么是娱乐圈,他的热情在香港艺人中是少有的。
这不是开玩笑,刘德华。
对于中国娱乐圈来说,年龄永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是刘德华未来要面对的。以前喜欢他的观众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的市场越来越难把握。即使上气不接下气,也可能和年轻人有距离。对于这一点,刘德华表示焦虑。
香港电影产量减少,其实对刘德华是好事。他更有选择性,自己帮自己的时间更少,可以给自己拍更多的片子。我觉得他现在懂得选择,懂得平衡,懂得控制。
原来他每年拍20部电影,只要5部OK就行,现在他每年拍5部,没有亏损的空间。所以他很投入,做了很多资料收集,做了很多准备,也经常学习。他的走红不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说他现在拍戏会凌驾于导演之上,但如果他比导演更努力,功课做得比导演好,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刘德华和下一代明星的区别在于他的自律。他对工作要求极高。他值得信赖,守时,总是尽力而为。自律对于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艺术是关于纪律和自律。现在的年轻艺术家缺乏这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刘德华也在转型。他开始扮演父亲的角色,变得成熟。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在适当的范围内,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比如在唱歌上,他绝对不会尝试嘻哈,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张同祖
他比张国荣更受世贸组织的约束。
从65438到80年代中期,刘德华从电视转行到电影。20年来,他也从演员变成了制片人。可见他在这个行业确实是个有心人。每次我们评估奥斯卡金像奖,即使他知道他可能拿不到,他也一定会来加入我们。到了暗战,他终于得到了。这是这么多年累积的分数。颁奖的时候,很多人感慨,“华仔!”那是人之所愿,天时地利人和。
70年代是刘德华的成长期,80年代开始成功,90年代达到巅峰。即使在香港电影业不景气的时候,他还活着。几十年过去了,我相信我们都忘不了他演过的角色,他已经存在于他的角色中。
刘德华和张国荣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很帅。首先是明星,然后是演员。然而,张国荣并不像刘德华那样依恋世贸组织。他在一些事情上太执着,过不了自己的关。刘德华经历了风风雨雨,官司缠身,投资亏损。他反而过了自己的关,放下了,自由了。这几年我们看到刘德华淡定多了。
他一直在寻求转型,我们也看到他做了很多尝试。与杜琪峰合作后,他放下了姿态,不再走明星路线,找到了自己的空间。
他在香港电影圈红了二十多年,是一棵常青树。这是他生命力的一方面,也说明后继无人。比如谢霆锋,一出来就很犀利很厉害,但是他的性格就是这样,需要一些沉淀。
刘德华四中的班主任杜国伟。
他留下的是一个永远迷人的偶像姿态。
刘德华是从中三开始演话剧的,当时在科力中学。我是他中四的班主任,可以说是看着他一路入行的。
我记得,在学校,他很聪明,说话得体,很受老师欢迎。他家庭条件好,没吃过苦。我记得他的父亲是一名消防员,他的姐姐非常爱他。他住宿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他穿着新衣服,总是显得很有精神。他一直是一个很懂得讨好老师的学生,后来也进入了娱乐圈,不是一个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81,参加无线电视的艺人培训班。后来他对自己要走的路总是很清楚。中间他曾经问过我,是做一个有很多粉丝的非常受欢迎的偶像,还是做一个演技好的演员。到现在看来,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他刚入行的时候,香港电影业正蓬勃发展,机会很多。那时候的片主如果想找乐子,演了很多追女和江湖片。很多导演找过他。只要找到他,电影就变得很有噱头。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不景气,出现了很多低成本的电影。很多在香港拍电影的人都想赚快钱。但能在低迷中坚持下来的,都是真正有理想,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在这个阶段,刘德华经常问我有没有可以投资拍摄的好书。
1994年,我拍《我和春天有约》,想让他演沈佳红,但当时因素太多,合作失败。
我是刘德华的老师,一路看他,所以对他有偏爱。很多人也说他的演技不是最好的,但我总是说,在我看来,他是最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成了大电影明星,歌手,拿了很多奖,还是那么帅。我觉得他应该无怨无悔。一路走来,他留下了永远迷人的偶像姿态。
刘德华“影艺”公司艺人林家栋。
他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
8月21日周日,刘德华在九龙俱乐部举办生日会,90多位嘉宾,1000多各国民众前来祝福。作为刘德华“影艺公司”的成员,林家栋也参加了晚会,随后他在尖沙咀的一家酒吧与记者见面,向他们讲述他眼中的刘德华。
酒吧外面,一群人在拍戏,拍完都进酒吧吃饭。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酒吧里的服务员还是老样子,没有丝毫惊讶和诧异的神色。好像这些人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明星。
我们平时很少有这样的休息时间,刘德华总是把时间安排得很紧。有时候,我拍了一晚上,大家都累坏了。他还在那里压腿,伸展肌肉。甚至在特别累的时候,他也闭眼3分钟解决问题。
有一次,他在内地工作,白天拍广告,晚上拍电影,然后飞回香港。我去看他了。他从他身上拿出一句歌词给我看,说是刚刚在飞机上写的。
他工作时总是一丝不苟。当我们拍摄孟桐的时候,他不得不化妆。几个小时里,每个人都非常小心。ng后,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即使是休闲,比如打保龄球,他也是有条不紊,讲一套理论。
在圈子里,其实有很多成功人士,但一旦有了江湖地位,就容易放松下来。刘德华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现在有很多政府的公益广告找他拍。
在香港,可能有人不喜欢他的歌,但大家都很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在他的演唱会上,我看到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挥舞着荧光棒为他加油。
现在管理“英一”公司,事务多,会议多。他总是井井有条。有时候开会,他点一个菠萝包,一杯咖啡,就是一顿饭,一分钟都不浪费。我很佩服他二十多年对事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