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专家建议:关于学校家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信息,可以从中外获得。

一、国外家访的起源和发展

出国家访最初并不用于教育领域。1853至1856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一名护士为当地家庭提供医疗指导和帮助。她的行为启发了利物浦的一所学校,学校开始培训护士家访,这就是家访的雏形。

这种家访模式在19世纪后期传入美国。当时,大量移民从南欧和东欧涌入美国,美国当地的护士和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探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地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访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之一。如今,家访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尤其是在医学和教育领域,如医生和护士对康复病人的定期家访,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访问,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家访。

目前,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学前教育中的家访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各种国家学前计划和项目的家访,如美国的三岁前儿童早期启动计划,英国的保证启动计划,都强调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所以策划团队会派专人建立机构和家庭的联系,家访是一种重要的联系方式。这种家访是根据计划的目的,由专门人员对孩子的家庭进行家访。不同计划下的家访内容差异较大。另一种家访是老师到幼儿园的孩子家里进行家访,也就是我们国家一般意义上的“家访”。本文讨论的家访主要是指后者。

第二,国外关于学前教育家访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家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人们发现家访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乔治·S·莫里森(1978)的研究证明,家访,尤其是以儿童为重点的家访,能够让教师真正理解儿童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以及父母对儿童的力量和影响。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老师可以更理解和包容孩子,更愿意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要求所有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Meyer等人(James A.Meyer和Mary Beth Mann,2006)通过问卷调查了教师对家访对孩子成功意义的理解。参与者是来自美国中西部学区的26名幼儿教师。参与者在学年开始家访后完成一份问卷,并在学年结束时再次完成。调查结果显示,家访是加强家校合作的一种形式,教师期望通过家访与孩子及其家庭建立更积极的关系;此外,老师们认为家访可以增进与家长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孩子,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对其在校表现的影响。

国外一些学者对家访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有效的家访建议。Tamar Meyer (1990)总结了自己过去十年在以色列做幼儿园老师的经验,开发了“儿童中心”家访模式。这种家访的目的不是调查家庭或父母的情况,而是通过对孩子的访问,与孩子建立一种个人的、愉快的教学关系。如果家访被家长拒绝,就应该放弃。在访问了35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后,梅尔得出结论:通过加强与班上每个孩子的关系,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信任老师;而且家长接触到老师会觉得更轻松;把自己定位为“家庭访客”而不是“家长教育者”,可以让家长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学者分析了家长不愿接受老师家访的原因。克罗夫

(Doreen J.Croft)指出了以下八种可能:①家庭一团糟,老师不想意识到自己的不良家庭习惯;(2)担心家访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3)教师家访打扰家长生活;④家庭文化或生活方式可能很特殊,会让老师无法理解;⑤家长以前的家访是负面的,认为老师的家访说明孩子过得不好;⑥家长没有意识到教师家访的真正价值;⑦老师尝试通过家访改变父母,告诉他们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处;我父母太忙了。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改变这种勉强态度的建议:①通过非正式谈话建立亲密关系;(2)明确家访原因,告诉父母你想谈什么,想谈多久;③学习父母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三,国外学前教育家访的实践

美国非常重视家长参与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家访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的家访实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借鉴。下面主要对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国儿童保育机构家访的目的

美国幼托机构家访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老师、幼儿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进行家访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为了培养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使他们的家联系得更加紧密。具体来说:①对孩子来说,与老师建立个人关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孩子成长为主动的主人,通过与老师分享个人经历和秘密,让孩子明白自我表达是可以接受的、有趣的、愉快的;对于家长来说,家访不存在制度和权威的障碍。他们可以放松下来,与老师交谈,确认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如果老师能善意的倾听,以后家长也会找老师倾诉。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倾听和观察的机会,学习孩子的家庭情境语言,分享不同的文化,与家庭沟通。

(二)美国托幼机构家访的内容

美国幼儿教师家访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关于孩子。包括孩子的兴趣,恐惧,喜欢,对学校的态度,饮食习惯,认知。第二,关于父母。包括对学校的态度,惩罚方式,教育背景,对家长和老师角色的理解,喜好。第三,关于家庭。包括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角色、兄弟姐妹关系、业余活动等。

(三)美国儿童保育机构家访的类型

美国托幼机构家访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在孩子进入托幼机构之前,老师会对每个家庭进行家访,这是巩固与家长联系的必要而良好的机会。在学年开始的前夕,许多幼儿园都要进行家访,这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在开学的第一天感到舒适。③在校期间定期探视。有的老师一年组织三四次家访,有的甚至每周都去。定期访问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并与家长保持持久的伙伴关系。(4)特殊时期的家访,比如学校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出于积极的原因,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一个好玩具或者一本好书;当孩子们生病时,老师会送上班上孩子们制作的精美贺卡。这些家访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感到重要和受到鼓励。

(四)美国儿童保育机构家访的模式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主要是对孩子的访问,其次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访问,所以孩子是在场的,参与老师的家访。老师家访前需要培训,家访是老师的额外工作,会有加班费。在美国,老师们通常会进行家访,甚至校长也会亲自去拜访。

有些托幼机构还有另一种参观形式——班级集体参观孩子的家。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足够大的场地。老师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草坪上玩游戏,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他的朋友来家里玩。这也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

(5)美国托幼机构家访注意事项

蓝波研究了家访中的文化差异。他们指出,家访应该考虑文化问题,家访应该采取“双文化”的方式(包括家族历史和语言问题),而不是把价值观强加给家庭。只有尊重父母的文化,家访才能有效开展。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幼儿园的教师在家访时非常注意尊重家庭文化、价值观和隐私,照顾父母的想法和需求。家访前电话预约,不会强制在不愿意接受家访的家庭上,而是用其他的家访联系方式代替。如果老师不懂孩子父母的语言,他应该带一名翻译。

第四,启蒙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重。

国外不仅在实践中广泛使用家访这一家访合作形式,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理论上也对家访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总结。国外学者对家访作用的研究为家访在托幼机构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持;对家访有效开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建议,有利于我们对家访影响因素的认识和对家访的深入思考,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

相比之下,笔者在对国内近五年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和整理后发现,对幼儿园家访的研究很少,理论研究就更少了。在少数文章中,多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说明我国学前理论界对家访意义的认识仍显不足,缺乏理论指导会影响家访作用的充分发挥,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规范家访制度和程序。

美国的托幼机构有相对规范的家访制度和程序,家访不是可有可无的可选工作。美国幼儿园家访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技能,统一家访要求;并对教师家访时间做了相关规定,确保家访成为一项持续的常规工作;此外,家访加班费无疑将家访上升为一种制度,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和困难,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虽然对教师家访有相关规定,但执行并不严格。随着电话、网络等沟通方式的普及,家访在很多幼儿园成了“一纸空文”。需要注意的是,面对面和单独沟通的优势是其他沟通方式无法替代的。要建立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家访还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加强家访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家访才能成为常规工作,才能保证家访的有效开展。

(三)满足多元价值观的要求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很大。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尤其需要尊重和满足多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在父母的工作中,尊重各家的宗教习惯,不强行家访;对有特殊需要的家庭给予特殊照顾和安排。这些做法也是有效发挥家访作用的方法。中国正逐渐进入多元社会,国外家访的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D)在家访中强调情感联系。

我国幼儿园老师家访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与此相比,美国幼儿园的家访“没有目的性”。美国老师往往不是带着任务回家,而是更注重通过家访来加强与孩子、家长和整个家庭的情感纽带,情感的维系需要沟通,而面对面沟通的效果是书信、电话等形式所达不到的。基于情感和理智的教育会更有说服力。

(五)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美国托幼机构的家访不仅要求孩子在场,而且将孩子放在家访的中心。家访,首先是对孩子的探视,其次是和家长的谈话。与中国幼儿园家庭互动“孩子缺席”的现象相反,美国非常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孩子的发展是教育的立足点,孩子还是搭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因此,如何利用和发挥幼儿在家访中的作用,值得我国幼儿教师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