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故事是怎样的?
躲在吴国写了兵法
孙武,本名长青,被后人称为孙子、孙武子。公元前535年左右生于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具体生卒年月无法考证。孙武的祖先名叫圭满,被周朝皇帝册封为国君(陈果建立于宛丘,属豫皖东部,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发生政变,孙武的远祖离开了他的家乡,逃到了齐国,来到了齐桓公。齐桓公早就知道陈公子年轻有为,于是任命他为巩峥,掌管一切事务。妫在齐住完之后,由妫改姓田,所以又叫田万。一百多年后,田家成为齐国的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地盘也在不断扩大。田湾的第五个儿子孙天枢成了齐国的大夫,他很有军事才能。因领兵伐莒安(今山东莒县),齐景公赐他乐安一块地(诸侯赐他卿和大夫,又名“封地”“食邑”),赐他姓。困于此,舒天又名孙叔。孙膑的儿子孙平成为齐国的大清,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官员。孙平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为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经典《军政要义》,了解黄帝战胜四皇的战斗经历和伊尹、姜太公、管仲用兵的史实。此外,当时战争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带兵的将军。
他从小就听说和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训练至关重要。然而,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封为右相。于是田、包、鸾、高四人合力驱离清风。后来内乱愈演愈烈,齐政府与四大家族的矛盾以及四大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为反感,不想卷入其中。他萌生了远走他乡,另辟蹊径施展才华的想法。当时由于寿孟称王,南吴联合晋国攻楚,国家强盛,有了新气象。孙武认为,吴国是他施展理想才能、实现抱负的地方。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孙武正值壮年,享年18岁。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来到吴国。孙吴一生事业始于吴,死后葬于吴。因此,吴越春秋。《河吕传》称孙武为“武人”。
孙吴来到吴国后,在武都(今苏州)郊区遇到了楚国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著名的大臣,因其父吴社和其弟吴尚被楚平王杀害,于公元前522年逃往吴国。他决心起兵攻打楚国,为父亲和哥哥报仇。孙武认识伍子胥后,非常投机,成了密友。此时吴国局势也动荡不安,两人便隐居起来,袖手旁观。
公元前515年,吴国的儿子趁国家空虚,以颛顼为刺客,攻打并杀死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自称何吕。阖闾即位后,重用下士李习安,任命了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同情人民的感情,不渴望美味的食物,不听淫荡的音乐,不喜欢女人。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约粮食,修筑城墙,训练军队,从而赢得了民心。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何吕也注意搜罗各种人才,决心使吴更加强大,有时发展到长江中游,灭楚称雄。隐居在武都郊外的孙武对自己的未来看得更清楚。在他僻静的地方,一边灌溉花园,一边耕种,一边写兵法,请伍子胥自我介绍。最后孙武写了13篇兵法。这13篇关于兵法的文章都是关于如何克敌制胜的,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篇《计篇》论述了战争前和战争中如何规划,论述了规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一定要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进行周密的研究和比较,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周密的计划,才能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个,即“道”(道德)、“天”(天气)、“地”(地理位置)、“将军”、“法”(法制)。如果这些条件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判断战争的结果了。在战争过程中,也要根据利益和变化着的情况,研究计划,采取灵活的措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如果你计划周密,你可能在战争中获胜,但如果你计划不周,你很难获胜,如果你根本不计划,你肯定会失败。
第二篇“战斗篇”论述速战速决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会消耗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拖得久了,会使军队疲惫不堪,遍体鳞伤,筋疲力尽,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进攻。从尽快取胜的思想出发,孙吴反对使用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池村落,也反对在国内重复征兵和调运军需,而是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以货赏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以俘虏来补充和壮大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迅速打败敌人。
第三章《谋划进攻》,论述了以战略制胜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军”是迫使敌人屈服投降的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军”
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上策是“削积”,其次是“削敌”、“削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征服敌人。在对敌作战时,敌强我弱,就要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达到“以十军围敌,以五军攻敌,以两倍兵力设法分散敌人,善于以等兵力战胜敌人,善于以少于敌人的兵力退却”的目的。在这篇文章中,孙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高明思想,认为战略必须建立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章论述在用兵作战中,首先要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们打败的时机,使自己“战无不胜”。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实力。我们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使自己在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从而产生迅速而不可抗拒的趋势。另外,要等待敌人被我们打败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才能轻松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想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处理进攻和防守的问题。兵力不足时防守,兵力过剩时进攻。防守的时候要把自己隐藏的非常严密,进攻的时候要出其不意。这样才能达到“自保胜”的目的。
第五种“情况”论述的是带兵作战要造成一种能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我们要利用好这种迅猛之势。
潜力有多大?孙子说,这种趋势就像能使石头浮起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弓弩,就像从巍峨的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我们用这种力量去打击敌人,我们就可以所向披靡。
如何营造这种局面?首先,我们要为自己创造条件,让自己拥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二要“选人用人,因势利导。”选一个熟悉军情、知人善任、善于指挥士兵灵活自如作战的将军,善于以假象迷惑敌人,以小利调动敌人,诱敌深入陷阱,然后以埋伏攻击敌人。
第六章虚拟现实,论述了带兵作战必须采取“避实击虚”的原则。
怎样才能避开现实,攻击空虚?第一,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在不被敌人调动的情况下,尽量调动敌人。第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攻其兵力空虚。第三,集中自己的力量,分散敌人的力量,造成战术上的寡不敌众。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入手,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数量、兵力、攻防、进退的关系是瞬息万变的。“故兵不可测,水不可测。因敌之变而能胜者,谓之神也。”
第七章“军事论证”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孙武认为:首先要了解诸侯国的政治动向,熟悉地形,用向导把情况搞清楚。其次,要行动一致,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如火,其势如山,难知其影,其势如雷震”,“勇者不可独进,畏者不可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灵活机动,“避其锐气,打其倒地”。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八个“九变”论述了大将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问题,以免因机械僵化而导致失败,对大将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一个将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弊兼顾。有利的情况下想不利的因素,不利的情况下想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立足于充分准备,使敌人所向披靡,不能心存侥幸。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气质,全面、谨慎、冷静地考虑问题。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地有所益”,“人有所用”。孙武认为,将军只有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不能执行君主违背实际的命令。所以他大胆提出了“你的生活不受影响”的军事名言。
第九篇《行军》讨论行军中如何安排兵力,判断敌情。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河流、盐碱沼泽、平原四种地形下的不同处置方法。还探讨了军队遇到沟壑、天井、天监、天穴、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方法。孙武还提出了365,438+0的方法来观察和判断敌情。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探测到的各种现象,掌握真实的敌情,从而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取得胜利。在这篇文章中,孙武还提出了“以言指挥,以力指挥”的原则,即以德育人,以法纪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第十篇《地形学》讨论了作战中如何利用地形,重点是深入敌后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场的特点和这些地区士兵的心理状态,并据此提出了在这些地区不同的用兵措施。他认为深入敌国相当于把士兵投入危险和死亡之中,他们将被迫战斗到死,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可以就地补充口粮,却因为离家太远而逃不掉,服从命令,一心一意打仗,打胜仗。
第十二篇《火攻》论述了战争中使用火攻的方法、条件和原则。
孙武认为,火袭有火人、火品、火链、火库、火队五种,即烧敌营、积、壕、库、运设施。重点是破坏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法必须改变使用,我军和敌军都能掌握,要注意防范。
攻击必须有条件。除了平时必须准备好消防器材外,纵火时要选择日子,并在干燥和有风的日子放火。火攻也必须配合士兵的进攻,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制胜的目的。
第十三章论述了在作战中使用间谍刺探敌情的意义,讨论了使用间谍的类型和方法。孙吴非常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这是赢得战斗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类:因、内、反、死、生。所谓因果关系,就是利用敌方村庄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室,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员做间谍。所谓对抗,就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室,就是故意向外界散布虚假信息,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递给敌方。所谓客厅,就是间谍被派往敌后,可以亲自回来报告的地方。这五种间谍,前三种用的是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渗透进来的。使用这五种间谍时,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发动战争,让敌人无所适从,如何应对,确实很玄妙。对面房间的信息最重要。所以要特别注意对抗,对抗的待遇要特别优厚。
孙武13的兵法文章,各有侧重,跌宕起伏,分析透彻,见解准确,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吴王听我的计就必胜,我留在这里。不听我的计划,我就输了,我又要去别的国家了。”为了使吴王在阅读《孙子兵法》时感到亲切,他经常用当时吴越冲突的战争实例进行中肯的解释。在《孙子兵法》中,他把自己比作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帮助吴王统一王朝。
试试士兵,让他们探索西部和南部。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安定,粮仓充足,兵力精干,西侵楚国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必须有深谙谋略的军事家来策划指挥,才能取得胜利。他把隐居的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介绍了孙武的家世、性格和才能,称赞孙武是一个能保家卫国的天才。但孙武自来吴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没听过,以为一个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反复推荐,一上午七次,吴王答应见孙武。
孙武拿着他刚刚写好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把《孙子兵法》一一读完,啧啧称奇,但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孙子兵法》真的适合战争的实际运用吗?如果孙写了《孙子兵法》,他怎么能证明他不是纸上谈兵呢?吴王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一一拜读,真是耳目一新,大有裨益,但不知如何实行。能不能用它小范围练习一下,让我们看看?”孙武答道:“是”。吴王又问:“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来修行?”孙武答道:“你可以按照国王的意愿使用任何一种人。无论贵贱,无论男女,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就请宫女锻炼。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180名美女召集到宫后训练场,交给孙武操练。孙武把180的宫女分成两队,任命两个吴王最喜欢的梅吉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们练习。与此同时,他们任命自己的司机和护卫作为军事官员,负责执行军事法律。
决定作业时,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练习要领。他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心和右手吧?向前,即向前看;左,看左手;向右,看右手;回头看,回头看。所有动作都以鼓为基础。你们都明白吗?”宫女们回答:“我明白。”布置就绪,孙武击鼓下令。然而,尽管孙武再三吩咐,宫女们也有所回应,但她们内心却觉得新奇好玩。他们不听命令,嘻嘻哈哈,队形一片混乱。孙武召见百官,按兵法斩了两个大队长。吴王看到孙武要杀自己的爱己,马上传话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打仗了。没有这两个美女侍候,我吃起来没味道。请原谅他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既然我奉命为将军,我就在军中,你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孙武执意要杀两个队长,任命两队的领队为队长,继续训练。孙武再击鼓时,宫女们前后左右,进退,跪爬,都符合规矩,队形十分整齐。孙武的后代何吕应邀视察。而阖闾因为失去了对嵇的爱而郁郁寡欢,于是找了个借口不来了,孙武亲自接见了阖闾。他说:“命令是禁止的,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共同法则,也是治军的总原则。我们必须尊重士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服从命令,在战斗中打败敌人。吴王阖闾听了孙武的解释,气消了,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12年。
年,何率、吴绪、孙武指挥吴军攻克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蜀国(今安徽庐江县西)。此时的阖闾头脑发热,一心想要进军攻克楚国杜英(今湖北省江陵县晋安市)。孙武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建议道:“楚军是天下之强,非蜀、钟可比。我军连灭两个国家,人疲马乏,军事资源消耗殆尽。还不如暂时撤退,养精蓄锐,等待良机。”吴王听了孙武的建议,下令把这个师迁走。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计,说:“部队疲惫,不适合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让楚人疲惫。”于是伍子胥说,孙吴* * *商议了一个扰累楚国的方案,就是组成三支强大的队伍轮流骚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军队进攻楚国的领土时,楚国见兵力不小,就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储君出去,吴军便撤退。当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军队又入侵了楚国的领土。如此反复的进攻,使得楚国年复一年地应付吴军,人力物力消耗极大。国家很空虚,诸侯国纷纷叛逃。而吴国却从一次次的进攻中掠夺颇多,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加入吴国的小国蔡,给了吴军攻打楚国的借口。阖闾、伍子胥、孙武率领三万精兵,溯淮河而上,向蔡楚交战的地方进发。眼见吴军来势凶猛,只好放弃对蔡的围攻,收缩兵力,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没想到,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行军的路线,抛弃战船,由陆路进攻,直奔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惯于水,善于水战。他为什么改成陆地了?”
孙武告诉他:“用兵最贵快。你应该走一条意想不到的路,以便猝不及防。逆水行舟,速度缓慢,储君必须抓住机会加强防备,敌人很难突围,”伍子胥点点头说道。
就这样,孙武在三万精锐士兵中,挑选了3500名身强力壮、身手敏捷的男子作为前线,穿着坚固的盔甲,手持锋利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楚军。农历165438+10月28日,楚昭王带着妹妹出逃。孙吴以三万之众攻楚二十万,大获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然而就在这时,越国借吴军攻楚之机攻吴,秦国出兵助楚对付吴军,这样,何吕只好领兵回吴。此后,吴国继续攻打楚国,楚国为避免亡国,将都城由郢迁至杜(今湖北翼城县东南)。
孙武一边计划征服越国,一边帮助阖闾破西强楚。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王允昌已死,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幼体弱,国家不稳,认为机不可失。
输不了就不听孙武等人的劝。还没等一切准备就绪,你就急着出兵打败岳。没想到,勾践重组队伍,主动出击。两军在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会师。勾践用了巧妙的招数。他先把死刑犯送上来,排成三排,把剑架在脖子上,一个一个地做陈述和表演,然后把自己留在阵前。吴国的士兵并不知道他们是罪犯,但他们忘记了他们的想法,并被暗算。越军趁机发起冲锋,吴军仓皇撤退,贺律也身受重伤。
贺吕死后,太子夫差继位,孙武和伍子胥重整军备,帮助夫差完成复仇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进军,夫差率领65438+万将士攻打鱼凫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在孙武和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安排了许多骗子,分成两翼,高举火把,只见火光在漆黑的夜里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的阵地移动,杀向天空,越军惊恐万分。在吴军的追击下,勾践带着5000精兵来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小镇上,险遭抵抗。因为吴军的包围,勾践不得不忍辱与吴讲和。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阻,答应了勾践的和平请求。
在赢得了南方的霸权之后,吴继续向北方的中原进军。公元前485年,夫差与鲁联合,打败了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领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金、鲁等诸侯国会师。吴王夫差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赢得了霸主地位。孙吴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攻打齐国取得胜利和与金争霸的战斗,但在此之前,孙吴精心训练军队,制定军事战略,为夫差争霸立下了汗马功劳。
默默隐居,离开孙子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权的发展,夫差逐渐变得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劝告。伍子胥认为,如果逼勾践讲和,他以后肯定会想办法报复。所以越国必须彻底灭亡,绝不能纵容奸淫,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信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会伍子胥的苦谏,反而找借口逼迫他自杀,甚至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袋,丢入河中不葬。孙武深知“鸟绝,好弓藏;狐狸兔子精疲力尽,狗腿子烹任的真相,让伍子胥惨死的场景十分寒心,于是悄然隐退,隐居山林。他根据自己练兵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修改了《孙子兵法》13,使之更加完善。
正如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受辱求和,决心报仇。十年同居,十年教训,富国强兵。公元前482年,在吴军主力云集黄池、中原诸侯联盟,吴国国内兵力空虚的情况下,越军出兵攻打吴国,入侵吴国都城。吴国被此所动,满目疮痍,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所灭,夫差悔恨而死。孙吴的吴王统一中国的梦想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