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是谁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连续做了六年官。安帝建兴元年(公元121),调任公交司司马令。公车司马陵的官署设在皇宫南门旁,职责是保卫皇帝的宫殿,出入内外奏折,接受全国官民的朝贡物品,接待北京各地的民众。把科学家张衡调到这样的位置上,充分说明封建皇帝是如何不重视科学,不给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是,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张衡仍然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学术研究。除了天文学,他还在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们提到过张衡著名的数学著作《计算的理论》和一辆鼓车、一辆导游车等的设计。都是张衡上任公交车长时潜心研究的成果。
舜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张衡调任太史令。这是张衡第二次正式下命令。当时一些热衷于名利的人趁机嘲笑张衡“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得到提拔。他们讽刺他仕途不顺,说“去了史家五年再回来,不是一种进取的趋势”。那是一只倦鸟回巢,抨击张衡“独树一帜,孤芳自赏”。也有人把张衡创造的科学仪器视为“屠龙之术”,视为一条“艺术成功”之路。也有人嘲笑张衡的“不公”,认为张衡要是把精力放在做官上,早就升官了。面对统治阶级的冷遇和传统势力的冷嘲热讽,张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应剑》,来回答这些目光短浅的人“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嘲讽。
在《英剑》中,张衡既鲜明地表现出自己在研究中抱着“有自知之明,坚定不钻”的信心和决心,又表现出“不以伙伴为耻,以智慧为耻”的谦虚态度。同时,我也说过,我不想和那些贪图名利、目光短浅的人竞争,我坚持“古为今用,交朋友”的宽广胸怀。
除了浑天仪,张衡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另一项不朽发明——地动仪,在他第二任太史令期间研制成功。地动仪发明于132年(阳嘉元年),是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及其方向的仪器。地动仪的发明在人类与地震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开始了人类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顽强地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早在3800多年前,中国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金代出土竹书编年史中记载,虞舜的“裂泉”可能指的是地震;最露骨的报道是夏朝7年(约公元前1590年)的“泰山地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诗经·潇雅》中报道的十月之交的地震情景说:“叶叶(意为火极)撼电,而不安(意为不合时令,使人不安),江河皆沸,山丘(山顶)■(即断)。据考证,这是周朝末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的生动记录(前两句可能是“地声”和“地光”结合的地震前兆);公元前三世纪,鲁《春秋》记载“立国8年(公元前1177年),六月,文王病5日,但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这份记录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中国地震记录中最早的具体可靠的记录。此外,在《春秋》、《国语》、《左传》等先秦古籍中也有关于地震的记载,许多古代地震记录被保存下来。自西汉以来,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五行志”中,地震都被记录为灾害。
东汉时期,中国地震频发。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永和四年(公元92年)至安帝严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年间,共发生* * *大地震26次。汉安帝元六年(公元119),发生了两次大地震。第一次发生在二月,首都洛阳和其他42个郡和国家都受到了影响。有的地方地面开裂,有的地方地下淹水,有的地方城墙上房屋倒塌,死伤多人。第二次是在冬天,地震波及了八个县和国家的广大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当时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对地震极度恐惧,认为自己是受神灵支配的。
张衡当时在洛阳当太史令,对那多次地震有很多切身体会。张衡多次目睹地震后的惨状,深感痛心。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记录了各地的地震报告。他在现有天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在50岁时(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
据张衡介绍,地动仪由青铜制成,看起来像一个直径8英尺的大酒瓶。仪器顶部有凸起的盖子,仪器表面刻有篆书、山川、龟、鸟、兽等各种图案。仪器周围有八条龙,水龙头排列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有一个铜球。每个水龙头下蹲着一只青铜蟾蜍。癞蛤蟆瞄准了龙的嘴,张开嘴好像在等着吞食物。无论哪里有地震,龙嘴里的铜球都会滚出来,掉进下面的蛤蟆嘴里,发出搅人的响声。守地动仪的人听到声音就能知道地震的时间和方向,查看地动仪,看龙口铜球朝哪个方向吐。一方面可以记录准确的地震资料;同时也可以沿着地震的方向寻找受灾区域,做一些救援工作,减少损失。
公元138年2月3日,放置在都城洛阳的地动仪龙口突然张开,一个铜球从龙口中吐出,落入蛤蟆口中。但当时都城洛阳的人们对地震没什么感觉,于是人们纷纷议论,怀疑地动仪效果不好;那些不相信张衡的官僚学者,攻击张衡是在吹牛。然而,每隔几天,就有一匹飞马来到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报告前几天突然发生了地震。所以人们对张衡创造的地动仪“都深信不疑”。陇西距离洛阳1000多里,地震仪标记正确,说明其地震灵敏度相当高。据张衡传记录的没有感觉到地震的罗阳人分析,地震仪能测到的最低地震裂度约为3度(按我国地震烈度表12度),在1800年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张衡的地动仪制造成功,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记录地震的科学仪器。在国外,过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纪,类似的仪器才出现在古波斯的马拉哈天文台。欧洲最早的地动仪也是在地动仪发明后1700多年出现的。
但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对科技方面的发明总是不太重视,张衡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和发明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地动仪造出来之后,并没有广泛使用,甚至地动仪本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破坏了,这真是科技史上的一大损失。
可惜的是,张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原理在史书上写得很简略,让人无法详细了解。在张衡之后,我国历史上有几位科学家对地动仪进行过专门研究。如南北朝时,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认为杜芳画过浑天、分岐、地动、吴彤、漏雕、侯丰等精巧器具的结构。配有图片,并做了数学计算和文字描述,将这些资料汇编成一部科技巨著,名为《奇准》。隋朝初年的林还写了一部《地震学铜器经》,阐述了地动仪的力学原理。但是这些重要的著作并没有流传下来。近代中外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修复方案。1959期间,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然而,王振铎的模式与《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仍有出入。
虽然张衡地动仪内部机械的具体结构早已失传,但这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根据后汉张衡传的有关记载,并参考考古资料,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终于得出了1800多年前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机理原理,并设计出了这种仪器的假想图。
《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载的地动仪是地动仪的主体结构。经多位学者反复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基本结构符合物理学原理。像现代地震仪一样,它利用物体力学的惯性拾取地面运动波,从而进行长距离测量。这个原则一直沿用至今。王振铎先生正确地总结了这个乐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竖立在乐器瓶状部分中央的沉重的铜柱。铜柱的底部是尖的,顶部是向上的,相当于一个表示惯性运动的钟摆。张衡称之为“资柱”;另一部分是八组八个方向的杠杆机械(即八根杆子连接在“斗珠”周围,向四面八方伸出),直接与八个水龙头相连。这八根杆就是后汉张衡传书中的“八路”,也就是今天力学中的“曲横”。这两个部分位于封闭的铜制仪器的中心。但由于“独竹”上厚下薄,重心高,支撑面小,就像一个倒置的不倒翁,所以极易受到震动,哪怕是微弱的震动。地震发生时,仪身震动,只有“独柱”因自身惯性相对仪身移动,失去平衡而倾斜,推开一组杠杆,使与仪身外侧关联的龙嘴张开,吐出铜球,落入下方蛤蟆口中,通过击落的声音和铜球下落的方向,报告地震并记录地震方向。
张衡设计的地动仪也是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象体现。地动仪呈椭圆形,直径与大象相同,象征着浑天所说的天空。带有大写字母的仪器的平底表示地球,它位于天空之内。器身上雕刻的山、龟、鸟、兽象征着山、青龙、白虎、云雀、玄武岩。八卦和篆书如干、坤、真、荀、阚、隶、艮、兑等代表了四面八方的精神。八龙在上象征阳,蟾蜍在下象征阴,构成了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首都列在一个不屈不挠的位置,并按照“天柱”的古老说法排列。该机构自然采用杠杆结构。
张衡的这项了不起的发明,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也反映了东汉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创造了另一种气象仪器,这就是气象仪。以前很多人认为“气象计”和“地动仪”是同一个仪器。根据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后汉张衡传的“杨家元年,风后与地动仪重修”这句话,是指张衡同时创造了风后和地动仪。然而,《张衡传》中并没有记载这种气象仪的结构。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关于气象计的情况。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过去的气象成就》一文中写道:“在气象仪器方面,雨量计和风向标都是中国的发明,远早于西方国家。后汉张衡传:‘阳嘉元年,风后和地动仪重修。’后汉书只讲了地动仪的结构,没有一个字讲气象仪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有人怀疑气象仪和地动仪是一种仪器,其实不是。《三辅黄图》是后汉或魏晋时期的人写的。书中说:“长安宫南有灵台,高15米,有张衡制作的浑仪;还有一种是风铜互现,遇到风就动。显然是说风是另一种乐器,其编制方法在《汉书》中并无详细记载,但据《观象奏詹》一书记载:“凡风必在高平之地。立一根5尺竿,竿上做一个盘子,竿上做三只脚,两只脚站在外面,绑一只脚下来往里面转,风来了就转,回头,把花含在嘴里,花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知道,张衡的《等风》和《西屋脊等风鸡》是类似的。西方的候鸡在12世纪开始有书籍记载,比张衡记载的晚1000年。"
除了竺可桢先生的论证,还有另外三个关于气象计的材料。(1)《后汉书·关白》中隶属于太史令的官员共有42人,其中3人掌管“候风”之职。由此可见,制作气象仪,观测天气,是在张衡的职责范围之内的。(2)《西京杂记》载有一项“皇帝仪仗队与风和”。由此可以推断,仪表“翔凤梧”不仅可以安装在平台上,也可以安装在车辆上。气象计的发明可能在张衡之前。张衡制作的气象计虽然有所改进,但并不是特别突出的新发明,史书记载就不赘述了。(3)北魏新所著《齐准》一书中,将地震、天气、吴彤列为三项;隋代林的《震铜经》中没有“等风”二字。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物体的结构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地震仪和气象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仪器。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发明了气象仪。通过这些论述,也可以窥见我国汉代气象仪器的创造和应用。同时也证明了张衡是我国科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开拓者,他对自己的岗位认真负责,在科学研究中能结合实际,善于学习前人的科学经验,进行创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