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机历史记录
洞头泥鳅不仅生产紫菜,还“生产”本地研发制造的专业烘干机,弥补了该行业长期缺乏智能烘干设备的不足。今天记者看到,只要操作人员按下开关,五分钟后,还是湿漉漉的鲜紫菜,经过智能烘干机后,就变成了干脆的干紫菜。
泥屿的紫菜养殖是洞头的优势农渔业,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养殖规模、产量、产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居全省第一,从65438到0998开始享有“浙江省紫菜之乡”的美誉。2010年,尼屿紫菜养殖面积为14000亩,今年扩大到3万亩,被称为“海上田园”。根据2015年的调查数据,尼鱼从事紫菜养殖近1200户,间接从业人员约3000人,总产值约15000万元。
近年来,结合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泥鱼街举办了紫菜文化节、紫菜推介会等活动,同时还注重网络营销手段,迅速搭建电商平台,将紫菜产品“搬到”网上商城。然而,传统紫菜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如冷藏、加工、包装、营销、市场等方面。
“紫菜除了自然风干,更多的是以煤、木柴为原料进行燃烧烘干,生产工程中队环境污染极其严重。”温州兴北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凤告诉记者,从他从事紫菜加工12年以来,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更环保、更卫生的紫菜干燥技术。2011年,他和三位曾在日企工作过的技术人员一拍即合,成立了星贝研究团队,开始研发专门适用于坛紫菜的智能烘干机。通过多年的技术参数采集、实验数据验证、技术创新和优化,最终研制出智能化坛紫菜干燥专用设备,该设备采用油电供热,模拟自然阳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满满一抽屉的鲜紫菜被送入烘干设备,1小时内,1.800斤湿紫菜“变身”成1.800斤饼状的干紫菜,由工人装入包装袋。福建霞浦县夜香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艳是该设备的第一个试用者。她认为,环保、易操作是这种产品的最大特点,但宁德有200多家紫菜加工企业仍用传统方法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一直困扰着企业和地方政府。
今天,浙江省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专家观察到坛紫菜只能用烘干机操作,并肯定了其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