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历史论文1000多字,取材于家族成员的历史故事应该是真实的。
抱朴子
蚌埠怀远县有一块抱朴子。众所周知,抱朴子岩之所以成为四通八达的著名景点,与汴河献玉的故事密不可分。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此山中得到了一块璞玉,献给了李。厉王鉴定了玉工,说是石头。卞和的左脚被剜了,是为君之罪。武王即位后,卞和又给武王献玉,工匠说是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掉了。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粗糙的玉,在景山下哀嚎。文王派人去问,他哭道:“我哭不是因为我失去了双脚,而是因为一个正直的人被诬陷为骗子,一个宝玉被称为石头。”文王派人把这块粗玉剖开后,果然得到了大话西游的玉。这块玉就是著名的“和谐之玉”
《中国名胜古迹辞典》记载,安徽怀远县京山有抱朴子岩,相传是汴河哭血之地。岩石上有汴河洞,自然形成,深而宽,可容纳数十人;岩壁上有刻有“罗清石帐”字样的摩崖;洞上面有个坑,叫“采玉”。坑内有玉层,晶莹剔透,仿佛白云在聚集,俗称“白云堆”。洞的左边有一条小溪,碧绿的溪水在流淌,所以叫“濯濯溪”,这里叫汴河濯浦,故名;右边有个亭子,叫“青山”,也叫“梓潼”。其中,旧唐胡曾《景山诗碑》刻有其诗:“抱朴岩前,桂叶浓,碧溪冷水犹流。空山猿暮哭,疑是京族人哭。”凤阳府志有云:“两崖间,今犹有豁口”。
汴河洞之美,唐宋以来就在江淮闻名。沿着边河洞,顺着石头,有一个玉坑,俗称白玉堆,边河就是在这里得到玉的。虽然是传说,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石榴
蚌埠怀远石榴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久负盛名。据说是唐朝武举三年后从长安引进的涂山玉宫的掌门人李慎瑜,在清朝的正史上也有见到。《怀远县志》记载“刘”为城中佳果,不及贡刘。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子石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从唐朝就开始种植了。阿清诗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下令将200株石榴送到兵部,由三军八爷收藏。这朵花后来被送到东海县,在附近流传,一定要保护好。”虽然李翁说的是神话,但是石榴在中国从汉代到唐代已经有八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毫无疑问可能从长安蔓延到淮河流域。
怀远石榴有文字记载,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嘉靖年间,上蔡人张巡抚御史。你在怀远的时候,有一句“九天登高”的诗:春水细碧,榴莲新披玛瑙红。夕阳在半山腰,百年不遇,难以置信的相遇。
九日,重阳节,是怀远石榴挂果,披上红衣的时候。诗人望着清泉和红石榴,想象着大禹集团在土山诸侯的盛况和盛况,诗情画意。
石榴在古籍中还有刘若、刘丹、天降、金标之称。考察其名,众说纷纭。齐《姚敏书》云:“凡种榴莲者,必以佛骨下根,即花之繁茂。然后以安史之名取此。”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认为:“石榴就是肿瘤。史丹像肿瘤一样挂着。”这可能是石榴、石榴、石榴的名字。走吧。
石榴在中国分布很广,各省区都有。重点产区多在黄河以南。除了怀远石榴,还有临潼、枣庄、会理、巧家、叶城等地。
石榴作为果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天下奇树,九州之果。”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花了不少功夫。诗人李白有《石榴颂》:五月中旬,风景自南来。几根石榴毛开出一朵莲花。宋代朱写《石榴》:五月,石榴花开,枝繁叶茂,儿女初长成。可惜这里没有车马,青苔颠倒。
怀远石榴嫩枝嫩叶紫如染,花瓣花萼亮如火,给人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花朵丰满,婀娜飘逸,有名媛之美。刘桦是美丽的,可观的和有益的,不应该是轻浮的,因为她穿着针灸,以防止轻浮的狂热分子。其人品高于跑桃花。古代文人看着流年的花在春天凋谢,心里很难过。而“春暖花开皆有石榴”,石榴有力地托起了人间春天的意义,让那些珍惜春天、叹息春天、伤害春天的诗人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怀远的石榴不仅花美,果奇。果实近球形,花萼宿存,颜色橙红、黄白、浑浊,有红晕,泛绿光泽,如玉雕、脂凝。坛子形如醉人仙子,又似一个雅致富贵的花瓶。种子晶莹圆润。食物清凉、香甜、醇厚,既能满足食欲,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石榴换明月,真美。中国的女皇帝吴称石榴为“多子美人”也不为过。
老大桥
“高楼拔地而起”,这座被称为“火车拉的城”的城市,最有名,最先进入我的视线,被人们津津乐道。相对于后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不同功能的桥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地称之为老桥。
这座桥于1909年2月开工,共9孔,跨度62.8米,全长586.23米,是继济南铁路桥之后津浦铁路线上的第二座桥。
而这座桥也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这让它至今仍为我们蚌埠人所景仰:1911,15年5月竣工。1938年初,蚌埠被日军侵占。此时,中国陆军167师薛部、桂军廖雷部于6月65438+10月31日炸毁淮河铁路桥,阻止日军北侵。日本占领蚌埠后,因战争急需,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修复工作。但抢修仓促,留下了隐患。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全国党败局已定,为防止解放军南下,争取喘息时间,国防部参谋长顾命令四厅派半个排的爆破手从南京向蚌埠运送炸药,并在部96军的配合下,于65438年6月+10月65438+6月炸毁淮河铁路桥。但是,蚌埠是20日解放的。为了迅速恢复津浦路,加快解放进程,铁道部和铁道兵的负责人和苏联专家作出决定,在原桥的西面修建一座半永久性的木制临时桥,然后修建主桥。木便桥于5月1日开工,7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但是为了建造这座桥,王继珍和其他六个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主桥于6月1949 165438+10月16开工,7月4日1950竣工。修复期间,由于施工难度大,加上国民党飞机的普通骚扰,修建大桥的王焕伦、宋恒泰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7月11日,大桥竣工仪式举行,铁道部部长滕同志出席。
1957后,铁路部门对该桥进行了10次改建加固。铁路桥的风风雨雨,不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中国近代的见证和记录!2000年后,为减轻旧桥压力,满足铁路提速要求,在旧桥东侧新建铁路桥,形成齐飞两翼互补的格局。当和谐号列车飞速驶过大桥,驶过拥政爱民的城市,驶过被周总理亲切誉为“明珠之城”、“东方芭蕾”的城市时,人群空空荡荡,引人注目,人们争相诉说,喜笑颜开。为适应新形势,时速200-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经过蚌埠,铁路人未雨绸缪,翘首以盼。新的高速铁路专用桥梁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今年,一个全新的铁路客货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画卷将向我们走来。无独有偶,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淮河公路桥运营也是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现在,再一次,当我看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当那些为它献出宝贵生命的钢铁战士在风雨中建造这座古桥的时候,小小的身影在我脑海中回荡...
孙家围子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描绘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围子是我们心中对邓小平“一支笔”的记忆。
位于蚌埠市蚌山区市燕山乡孙家围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
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期间,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多位领导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进驻孙家围子村,于是孙家围子成为渡江战役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渡河计划。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起草了渡江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兵力。渡江战役作为渡江战役乃至民族解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的决定性追击。
一场重要的胜利之战。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独裁统治的结束。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孙家围子村的光辉一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近代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孙家围子一下子成了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围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贯穿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2001年5月的一天,张震副主席视察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对总前委旧址的修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和很高的要求。如今,孙家围子渡河战役旧址已成为皖北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生活在历史中!历史就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