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
苏轼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宗申、哲宗、惠宗五代。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之时。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然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克制豪强,但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宗申的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医太快,进人太税,说话太广”。因为改革派的这些意见和建议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勤恳恳读书,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来教育子女,有一颗爱国的心。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生活贫困,学习刻苦。陆游的曾祖父是宋仁宗的老师艺鹭,祖父陆典,父亲陆宰。当时正是宋朝腐败,屡遭金国(女真族)入侵之时。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在他幼年时,他和他的家人被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由于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要杀胡(金兵饰)救国。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带来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但也带来了婚姻上的不幸。20岁时,他与表妹唐婉结婚,两人感情深厚。但是,他的母亲不喜欢唐氏,强迫他们分开。唐改嫁给了,而陆游也嫁给了王。离婚后,陆游很难过。365,438+0岁绍兴二十五年途经申远时,偶遇唐婉夫妇。陆游在神院的墙上写下“钗头凤”二字,以表深情。此后,他多次写诗纪念,甚至在75岁时写下了著名的爱情诗《情缘》。唐看了陆游的《钗头凤》,伤心欲绝,写了一首关于钗头凤的诗,不久就去世了。
陆游《十二年诗》,学剑,学兵法。29岁去临安省试,排名第一。次年考礼部,因排名在主将、使臣秦桧之孙之前,又因不忘国耻,要求“赐之事先富,纳之事由大商人包揽”,被秦桧拒绝。明死,绍兴28年为福州宁德郡主簿,绍兴30年任太守。孝宗继位,被赐进士出身。后来,由于催促张浚探险北伐,部下与将领产生了分歧。再加上主和派的反抗,朝廷立刻震动,陆游也被以“作抗议书,鼓噪是非,如张浚用兵”的罪名革职。六年,夔州被判刑。
大道八年(1172),主战将军王彦在幕府聘请陆游掌管军务,陆游的人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相互拥抱,写下了许多充满激情的爱国诗篇。“飞霜扫寒按指,一寸单鑫只报国”可以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陆游虽然充满了报效国家的诚意,但由于朝廷腐败,渴望和平,无心进取,他的兴国之志始终没有得到延续。
惜春二年(1175),范成大邀陆游入朝,任成都道安抚部参议。陆与素有诗文之谊,不守官场礼仪,常遭同人嘲笑。由于复辟国家的野心和个人功名不能长久延续,他们常常沉溺于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泥礼仪,靠酒释怀。”于是陆游干脆称自己为“翁芳”,并在诗中自嘲。惜春第五年,他在福建路筹常平茶盐。惜春第六年,江南西路被提升[7]。惜春十三年,兖州知州[8]。惜春十五年,任军事武器少监。
历经多次升贬,在光宗邵熙元年(1190)后的20多年里,他长期呆在殷珊的家乡和农村。在家里“为什么不老有明亮的眼睛和健康的身体,永远不觉得米饭和白茶很差?”因其养生之术,沉迷薏仁、木耳,晚年仍机警清明。期间,他虽然仍向朝廷提出抗敌的主张,但总是遭到非议。最后,在嘉定二年(1209),享年86岁(公元1210年65438+10月26日)。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很多诗都表达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汉奸的仇恨。他们的风格奔放、阴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生前被誉为“小李白”,不仅成为南宋的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词的量没有诗的量大,但贯穿着如诗般吞残的爱国精神。陆游的著作有《翁之歌》一卷,《渭南词》两卷。《南唐书》和《旧学寺笔记》共130余字。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小楼听春雨通宵,深巷卖杏花明”等名句被百姓广为传诵。
他一直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遭到当权派的排斥和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旅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中透露出极大的光彩,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吞下残余物"北宋灭亡的时候,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深受家里爱国思想的影响。绍兴仲瑛不试,被秦桧拒绝。高宗即位了,他生来就是一个学者。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诗人。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集》、《翁芳诗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的题名被诗的题名所掩盖,陆游也是一个技术娴熟的书法家,精通草书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张典(张旭),行书杨奉(简体字)。”他的书法古朴、灵动、飘逸、飘逸、挺拔,晚年笔法苍劲奔放。朱称他的文笔细腻、典雅、飘逸,具有崇高的意图。留下的书不多,书论包括《二王论学》。传世佳作有《苦寒帖》、《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满腔热情地为国家复仇,收复失地,解放被占领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沉与永恒的味道,熨平了当下风景的曲折。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岂止是南渡,草看中了北伐”;宋代一位老人称赞他说:“前人评宋过南后的诗,以陆武之见仿杜,为的是不忘中原,这和崇涓的事实是一样的。”是杜甫的境界不够,所以说陆游“与崇娟事实相同”,也不是很准确,还没有认识到他的特殊之处。爱国主义浸透了陆游的一生,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他看到一幅马的画,遇到一些花。听到一声雁鸣,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就会唤起爱国和国耻的情怀,热血沸腾,这股热潮就会冲出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涌入他的梦境。这也是别人的诗集里没有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坎坷。他不仅事业坎坷,感情生活也很不幸。
绍兴十四年,宋高宗、陆游和他20岁的表妹唐婉结为夫妻。两人是青梅竹马,婚后互为上宾。但唐婉的才华横溢和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牧的不满,最后发展为逼陆游与她离婚。陆游和唐婉感情很深,不想分开。他一遍又一遍地求他妈妈,结果被她骂了一顿。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尽管各种埋怨,最后还是到了“牵手含泪相视”的地步。
真相:据陆游自己晚年的诗(《南博诗稿》卷十四)记载,唐婉因为不能生育,被公婆赶了出来。
陆游迫于母亲的命令,忍痛与唐婉分开。后来,陆游按照母亲的意愿嫁给了王,唐婉在父亲的逼迫下嫁给了同县的。这对年轻夫妇的幸福婚姻就这样破裂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独自徘徊在殷珊沈阳园,满怀惆怅。正当他独自坐着喝酒借酒消愁时,他突然看到了唐婉和她的再婚丈夫赵士程。
虽然和唐婉分开了很多年,但他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唐婉曾经是他心爱的妻子,现在却属于别人,就像禁宫里的柳树,只是我够不着。
想到这里,悲痛突然涌上心头,他放下杯子,正要抽身离去。没想到,唐婉得到了赵士程的同意,送了他一杯酒。陆游看到了唐婉的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泪哀伤地流了下来,她抬起头,喝下了这杯唐婉的苦酒。然后,在白墙上,我写下了《钗头凤》的书名,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内疚,对唐婉的深情,对母亲打鸳鸯的不满。
陆游写完碑文,深深地看了唐婉一眼,然后就走了。陆游走后,唐婉一个人站在那里,把“钗头凤”这个词从头到尾念了好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回到家,她又是担心又是怨恨,于是也写了一首《钗头凤》的诗。唐婉很快就因抑郁和怨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后转川入川。几十年的努力,他还是无法摆脱诗人的执着。他63岁了,“回来用菊花缝了个枕头袋,心里难过”,写了两句诗,词带感伤:
黄花收作枕袋,曲屏深闷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火阑珊处无人言断肠!
前几天写了一首关于菊枕的诗,我做了一个残稿锁住了蜘蛛丝。
世间万物尽,唯有芬芳如旧日!
六十七岁时重访沈渊,见《钗头凤》题破了一半。他被这一幕感动了,深受感动,他写了一首诗:
枫叶初黄,江河愁新霜。
回顾林挺昔日的空虚,谁能说路泉心碎?
坏墙醉尘,云破梦无边,
这些年来,我的妄想消除了,我又回到了菩龛烧香。
这位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附近。这一年,唐宛去世四十年。“每次进城都要去庙里眺望,却赢不了感情。”他故地重游,用笔和泪写了一首诗《沈园》:(1)城上斜阳画一角哀,沈园非池台复兴。伤心桥下,春波青青,曾经是绝色照片。
(2)梦碎香消四十年,沈园老柳不飞。这具躯体是一片高山峻岭之地,还是死亡的痕迹!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花园里,恍惚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缓走过悲伤的桥,徘徊在地上的落叶间。没有蝉鸣,没有墙角画,只有一个老人默默的盯着断壁柳絮。
在八十一岁时,诗人还写了一首关于沈园中亭子的诗,写道:
城南附近的路已经不敢走了,沈家园的伤更重。香穿客袖梅花,青寺桥春生。
城南的小陌是春天,只有梅花没了。玉骨已久春,墨痕依旧锁尘壁间。
这两首诗都以梅花为主要意象,既表达了自己“堕入泥淖,碾成尘埃,仍香如初”,白头偕老,直至死亡的情操,又表现了唐婉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节操,甚至表现了他们的爱情。他们虽然经历了人间的风霜,却依然不变。
这位诗人享年84岁,去世仅一年。他重游沈园,思念唐婉,至死难忘。
《春游》诗说:沈家院花如锦,当年放了一半。
也是美人终有一死,做梦也来不及。
知道自己快死了,还是很怀念那天的那对情侣。这个梦想持续了50年——半个世纪。虽然我仍然感到匆忙,但我赢得了永恒。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钗头凤》这首家喻户晓的词、唐婉的传奇性唱和几十年后他接连以沈媛为主题悼念唐婉的几首诗开始,陆游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
陆游去世前一年,又游沈园,写下了关于唐婉的最后一首诗:《春游》:沈家园的花如锦,那些年有一半在盛开。我也相信,美好终将成为土壤,做梦都来不及。
反对,苏轼被迫调往外地,先判杭州,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他为官的地方,注重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散文作品一直保持在四千篇左右。他的伟大贡献在于与欧阳修一起建立了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被世人称为“瓯塑”。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初来乍到,似是得心应手,和谐一致,巧妙拙拙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宋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代表作品:& gt,& lt& lt海棠> & gt,& lt& lt书名〈西林壁〉& gt;,& lt& lt惠崇春江夜景> & gt,& lt& lt去刘京闻> & gt,& lt& lt春夜> & gt,& lt& lt荔枝叹息> & gt等等。苏轼的词在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发展和创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代表作品是>;,& lt& lt姜。茅毅的日记〈正月二十日的梦〉& gt;,& lt& lt<设置风暴> & gt(别听林中打叶声),< & lt运算符> & gt。(无月挂疏桐)。& gt等等。苏轼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书法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朱墨派”的创始人之一。苏轼擅长画枯木、丝竹、花鸟,尤以画佛见长。他画的墨竹清晰有力,让人应接不暇。木若枯,竹破山,直若冥冥之中。
苏轼以儒为本,能博采佛、道之长,侍奉儒而不迂腐,善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妒。富贵时,不骄不躁,不懒不乐。身处逆境时,能随遇而安,以乐观洒脱的心态坚持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苏轼能够实现从现实生活到艺术生活的转化,把自己的坎坷境遇变成充满艺术审美趣味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中。
谭倩(1594 ~ 1658)。原籍汴梁(今开封),随宋朝南下,定居严观西南枣林村,后迁居马静港以西的马桥(今海宁马桥)。远祖就生活在这种国殇之中,也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明末清初史家。原名易迅,字中牟,号射幽,马桥人。明朱升。明太祖死后改名为迁,字如沐,本名关若。把“钱”改名,是把一个局面托付给了历史,托付给了自己,当然也可能是追求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意思。目前,有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中文名字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森·d·斯潘塞(Jonathan d . Wilson)自幼刻苦学习,家境贫寒,靠写作、代笔或做秘书为生。我这辈子没当过官,靠抄写、代笔或者当秘书维持生活。用我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真正潜心学术,自学成才,然后私下写历史的人。一个穷了一辈子的历史学家,不计报酬,不慕功名,活得很有骨气,节气,有使命感,有责任感。
南明弘光元年(1645),内阁大臣高鸿图出谋划策,试图恢复。受到高宏图和张的高度赞赏。后拟推荐为中国书法家、礼部书记。他觉得“时事不够好,前途不大”,于是辞职退隐。
谭谦学了很多书,擅长百家争鸣,精研历史,尤其是明朝的典故。他决心编纂一部准确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稿转百卷”,完成了这部编年史。全书500万字,取名《国阙》。手稿在清顺治四年(1647)被盗。53岁时,他愤怒地重写了它。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的手稿。顺治十年后,他带着手稿北上,走访在京大臣、皇族、宦官、公仆,收集明朝遗物,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进行补充修订。该书完成后署名“江左遗民”,表达亡国之痛。十四年,赴山西平阳(今临汾)拜谒昔日恩师张,死于客堂。祖籍在汴梁(今开封)的谭谦,随宋南渡,在严观西南枣林村设戏场,迁至马桥马静港以西。其他作品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记》、《北游》、《西游记》、《历史回顾》、《海昌海外记》等。
《国阙》取材于《明史》,是研究明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材料广泛,选材考究。书中有很多贬损满人的言论,当时还不能流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张宗祥开始整理修订,编成108卷,由中华书局于1958年出版。
天启元年(1621),谭谦28岁,谭谦母亲去世。他在家服丧,看了很多明朝的史书。他觉得其中有许多错误和疏漏,于是许愿要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朝史实的明史。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他背着行李走了数百英里。到处访书借册,饥梨枣,遍读城内户籍,广泛搜索资料,终于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初稿。后来又陆续修改,经过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六易其稿,写成了一部100卷500万字的巨著。。没想到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八月,手稿被盗贼盗走,他满怀悲愤重写。经过四年的努力,新的草稿终于完成了。顺治十年(1653),60岁的他带着第二稿游历北京,在北京待了两年半,走访明朝遗风,收集明朝遗风、遗风及相关史实,实地考察古迹,进行补充和修订。该书完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作为亡国信物。
痛苦。,才能完成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
这个贼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可恨的贼!小偷不时偷钱和衣服。但这种家境贫寒并没有让小偷感到意外,于是顺手拿走了谭谦的稿子,算是泄愤。这是一个努力了26年的“历史学家”。此贼,改杀!如果我有评判历史的权利,我一定会抓住小偷,让他偿还谭谦的“心血”,这是无价之宝!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谭倩在手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53岁的学者,穷其一生,尽全力完成手稿,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谭千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唉,我能行!这时,学者的坚韧发挥了作用。谭千快从水槽那头走出来说:我的手还在,我宁愿要!
命运对这个老人是多么不公平啊!喔!
贼的“赃物”不如江湖上的贼。那个小偷太卑鄙了!多么卑鄙的小偷!顺治十四年,谭潜死前不久,应同乡好友沈仲嘉之邀,与好友钱大秋前往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遇到两个持刀劫匪。谭谦平静地说:“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全是破书。我们哪来的钱?”劫匪见状,用拳头说了声“报警”就走了。
可见这两个劫匪比那个卑鄙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谭谦的节操、章法和决绝:
谭倩一直以给别人抄写为生,很辛苦。尽管艰辛,他从未为了金钱和骨气放弃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一艘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开往嘉兴。市里下令刘显谟抓私贩,却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谭谦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这个时候谭谦觉得很重要,就不肯写信了。果然,刘显谟被免职了。
顺治十二年,谭谦在北京。同乡、新进士杨勇找谭潜的老朋友沈仲嘉,让谭潜起草两封信。谭倩勉强同意了。后来杨永健派人去找他,被谭谦拒绝了。我在日记里写道:我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杨虽然是海宁人,但是他让我做一件事。无非是靠自己的进士头衔。你是你的高官,我是我的穷书生。我们无事可做。(大意如此)
但他愿意无偿为一些人写作。史可法为扬州杜诗时,《史誓约》一文为谭谦所作。此外,我还为史可法写过一篇乞讨随笔。
南明弘光元年(1645),内阁大臣高鸿图出谋划策,试图恢复。受到高宏图和张的高度赞赏。后拟推荐为中国书法家、礼部书记。他觉得“时事不够好,没有前途”,所以坚持辞职,退隐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