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中的刺史、司马、参军、县令、县尉等官员有哪些?
看看唐朝的谜案记录,了解一点唐朝的历史知识。里面有很多官方的名字,我暂且不提长安领导小组的事件。任其到地方后,有刺史、司马、参军、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名。它们是什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县级
县长:
这些官名中,县令是最懂的一个。
从古至今,县令应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县令,而且不管哪个朝代,都有县令府。可见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今天最基层的地方办事处。
县令起源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县级长官,“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由朝廷任命。这个官名从秦汉到隋唐一直沿用。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知县,也是知府的别称。在宋代,普通县的长官是县令,大县的长官是朝廷任命的北京官员,称为知府事,简称“知府”,地位高于普通县令。后期设置的县令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县令。元明清时期,成为县级官员的专名。
冼成:
“秦汉在各郡设辅佐都督,是历代之故。”
宪成在县里的地位仅次于县长。汉代在各郡设一县丞,辅助县令,其主要职责是文书工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副县长,二把手。
县尉:
县尉,主要负责一个县的治安和抓贼,军衔在县令、县丞之下,近代为县公安局长。在剧中我们也看到主角刚刚被任命为长安郡的队长,负责破案,抓捕凶手。后来陆凌风被任命为橘县队长,也是负责破案的。哪里有命案,就需要县尉出马。
州级
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地方官僚制度。隋炀帝在位第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郡为州,郡归州领导。郡县制被州制取代。唐代采用州县制。
州是县的上一级,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市。剧中主角以司马的身份从长安县尉调到州府,表面上是升职了,但长安县尉不是普通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从直辖市调到省里,不升反降。
秘书处:
剧中,刺史是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督,但实际上,刺史的来源和后期发展更为复杂。
该剧的背景是唐睿宗景云时期,安史之乱尚未爆发,唐朝藩镇的局面尚未形成,所以此时的刺史是地方首领,相对容易理解这个官职。
秘书处起源于秦朝。秦制,各郡设御史,主要是监察之责。汉代汉武帝废除御史,分十三州,设刺史。这个时候秘书处还是一个督察,不具备长官的意义。
西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权限扩大,由监察人改为地方军事长官。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地方割据势力多为州刺史。
隋唐时期,刺史根本没有监督责任。
在郡县制下,一个县的最高长官是知府,隋文帝将县改为州,杨迪将州改为县,刺史改为知府。到了唐朝,郡改为州,知府改为刺史。
所以唐代《聊斋志异》中的一州刺史,是秦汉时期的一郡太守,是该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督。
唐朝时期有大量的州级行政单位,中央政府很难直接统治。因此,在州县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道路一级的行政区划。
贞观元年,分为10路。开元二十一年,天下分为15路,路为藩镇。安史之乱时,藩镇有很大的自治权。在唐肃宗,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监督权合二为一。这样,最高地方行政军事长官就成了我们的时代。
司马:
司马出现在很多朝代。唐朝的司马和秦汉的司马有很大的不同。秦汉时期,一个郡有一个知府和一个司马,司马辅佐知府,掌管整个郡的军务。
该剧的背景是唐睿宗时期,属于初唐。
司马是一个州的辅佐官,司马和常侍合称为“尚佐”。当刺史人手不足时,尚佐可以代理朝政。在最新剧情中,主角司马抵达胡宁后,刺史遇刺身亡,顾长实可以暂时代替刺史。
司马没有具体岗位,不亲实用。他主要协助秘书处,秘书处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相当于秘书顾问。
参军:
在州里,除了刺史、司马,还有几个人参军,比如司法、司库。
参军,也就是参军,叫这个参谋的军务,相当于顾问。
到了晋代,又设参军。南北朝时叫参军,参了军。北齐时,州刺史官员有文员、功臣、仓操、钟兵,隋朝仍沿用。隋朝将原州军改为书辅,唐朝恢复州军。
参军和司马一样,都是助理。唐初一个州的行政长官是刺史,下属助理有常侍、司马、居司、参军。意思是负责官员。秘书处下命令,你执行。所以剧中里面的刺史好像很闲,所有的工人都是下面的司马和军队。
司法参军,即司法参军,汉二郡肯定有曹和贼曹椽,主管刑法。唐代,州有司法参与,郡有管理人员。剧中,陆凌风到了周楠,被任命为临时司法军,负责抓贼。
杀神案的凶手曾三,参军当了一个州的司库。他不是小官,是省里的官。他长得丑,身体有缺陷,却还能在省里做官。不要不满意。唐代选官会看长相,好像现在不看长相了。至少,长得好看是标准。
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是违法犯罪的借口。所谓的冤假错案,其实只是粉饰恶行的借口。
阅读《唐玄宗实录》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朝廷背景,还可以了解初唐地方官僚政治。值得一看,不仅追剧,还能学到一点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