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塔和泰和城

摘星楼海拔1574米,在嵩县车村镇南部,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沿着小镇西边不远处的太和谷有6公里左右的山路可以直接爬山。登顶后,你可以将整个伏牛山尽收眼底。石人、木栅岭、宝天曼、玉皇顶、老君山都依稀可见。

以前来车村,都是在伏牛山旅游探险的时候路过,没怎么关注。这两天,在老朋友吴克和摘星楼老板老葛的邀请下,我登上了摘星楼。经过对车村和太和谷的实地考察,我发现车村其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地方。

摘星楼古称太和山,太和谷在太和山下。出水为汝水,是汝河的发源地。谷口有一座禅玉寺遗迹,是北魏太和城时修建的,唐代被山洪冲毁。

下面这个非常不起眼的土堆,长满了杂草和灌木。土堆下面是一片农田。当地人称之为鬼城。实际上,这是古代太和城的遗迹。以前交通不便,南北交通都要绕道伏牛山。车村当时是通往洛阳的主要道路。

北魏孝文帝十七年(公元493年),在此修建太和城,作为保卫首都洛阳的屏障。

北魏分裂后,太和城属东魏。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梁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在河南十三州之地降西魏。太和城辖梁县、庐阳县,“西魏得其地,设兵为防之所”(顾祖禹《读史记·本纪纪要》明)。东西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后,太和城被北齐的文宣帝高阳夺得。“派兵阻止周寇。和陈石入侵,死于岁。”泰和城在南北朝、东西魏、北周、北齐、南陈之间多次更名。北齐后,高纬2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南陈大将吴明北伐,最终被战争所灭,历时84年。

84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短暂,太容易被淹没和遗忘。当地百姓称太和城为鬼城,说是一夜崛起,一夜消失。这是民间对历史的感叹。北魏太和城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300米。今留存北魏夯土墙三面、东南、西,高约1至5米,自下而上呈原土层、夯土层、堆积层。

唐代诗人宋·文志在这里留下一首诗:

早上爬歇马岭,看远处的伏牛山。

独当一面的团长,朝气蓬勃。

太和亦崔伟,石扇横闪。

细岑相倚,浮灯芯草。

白云远在我怀里,绿岚近在眼前。

只是寻找超自然的东西,周谷只是意念。

宋的诗生动地描绘了星塔山,即太和山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睡在星光灿烂的大楼里。

第二天,走摘星楼烧人田,过宝石环城路顶伏牛山。

火人场是山沟,也叫火人场沟。沟里有三个村,分别叫上烧人场沟、中烧人场沟、下烧人场沟。名字不太好听,但有历史渊源。离云岩寺不远处,有一块石碑,记载着火烧地的历史,但字迹完全无法辨认,只能根据当地居民所说。

燃烧的地面原本是僧侣死后火化的地方。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洗劫了伏牛山9981寺的粮食和财物。大量僧人和士兵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被杀后在此沟中火化,故名焚场。

沟对面有大树,枝叶繁茂,是天然的独木桥。

黄昏时分,我待在车村,星塔历历在目。夕阳下,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寂静。让人想起唐代王禹偁的《庐山游记》:

马过山路,菊花变黄。

相信马长且野。

千河之声传晚,

几座山峰无言夕阳。

历史,人只是过客,山川是无声的却是永久的见证...

是车村招待所的太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