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磁州窑的状况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参考资料。

总共有3页

1,历代磁州窑的情况

中国以陶瓷闻名于世,中国的英文译名(CHINA)意为瓷器。在八千年的陶瓷史上,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集科学、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人类瑰宝,这些陶瓷制品不仅是中国历代重要的工业产品,也是当时中国和世界人民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仅在特定时代对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起到物质上的作用,而且以其绚丽多彩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绚丽多彩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应,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从长期采集和捕鱼养猪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并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用粘土制作陶器。从此,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野蛮的最低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陶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逐渐巩固。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要中认为,陶器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开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位于磁州的峰峰的祖先早在7500年前就开始烧陶器了。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带砂的褐陶和红陶,被中国社科院命名为“磁山文化”。由此,确定了该地区作为古代陶器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继“磁山文化”之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彭城镇福田村、豆腐沟村、义井村发现了先商时期的硬质灰陶。战国时“邯郸、赵”制造陶器,其在当时独树一帜...相传有一窑白釉胎,虎枕为当时之杰作”;秦汉时期出现了由封建贵族直接管理的制陶作坊和私人经营的制陶作坊。峰峰的釉陶生产已达到成熟阶段。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邻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胜景。成型技术也趋于成熟,烧制出青瓷和化妆用白瓷,完成了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在以往的考古调查中,邻水窑窑址曾发现100多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大半开始在嘴上涂上白色的妆土,涂上蓝黄色的透明釉,上妆部分呈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始阶段。1975年,邻水发现一处唐代古窑址和几件化妆用白瓷。说明此时磁州窑的化妆白瓷烧制已进入成熟阶段,窑型也由托烧向笼(匣钵)碗烧转变。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在长期的陶瓷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即白妆技法)。统一的造型和独特的装饰技法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和外观,体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宋代磁州窑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并将陶瓷技艺与艺术融为一体,将陶瓷器物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众多品种中,白底黑花(锈花)、雕花、窑黑釉最为著名。其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单色釉的限制,采用了数十种五彩装饰技法,开了陶瓷装饰的先河。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次制瓷高潮,不仅继承了宋金的传统品种,而且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大型器皿的生产。1973期间,彭城大路沟出土一件石碾槽,“大元至元三年……”,出土多件元代典型鱼藻壶。其形制和装饰风格与北京出土的元代鱼藻壶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旧城改造中,发现并大规模出土了数万件元代瓷器和瓦片。2000年6月21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发表了《彭城是元代磁州窑的制瓷中心》一文,为彭城磁州窑的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

明代,彭城的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立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官坛厂”,即存放官坛的仓库,以备沿滏阳河用船运往北京。《明慧殿》记载:“明代彭城镇有官窑40座。岁时,磁坛建成,官坛厂建成。船被运到北京,并入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11936个御坛进贡。明代永乐至宣德时期,彭城窑业的陶瓷生产出现了民窑和官窑共同繁荣的景象。明代府官员张在《友交山记》碑中记载了当时彭城的制瓷业:“依府,各为一厂。大小有细有粗,锻造不同...好像这个作者有几千人,这个工厂没几个。20岁的时候,我把一批设备输给了皇室用户,这不是世界上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