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儒学在中国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是:
1,先秦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孔子提出了“隐忍护礼”的思想,即恢复西周的封建礼制。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敬事、知识、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是对内圣、外王的阐述。内圣是仁学体系,外王是礼仪体系。这是儒家伦理政治的最高社会理想。
2.汉代的儒学:
汉代儒家主张帝国大一统,强调封建礼制,正好满足了汉帝国的需要。所以,儒学在汉初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也是历史的客观原因。当时儒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和龚。
3.宋明儒学:
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千年的发展,儒、释、道不断斗争融合,最终产生了一种新的儒学形态,称为理学。理学主要是理学,发端于北宋周敦颐、邵雍,发展于张载、程颐、程颢,最终完成于南宋朱。
4.现代儒学:
明末清初,儒学受到批判性的继承,主要表现为儒生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为了自强而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中学为体,向西方学习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