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茶文化的历史

紫阳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紫阳茶的记载。历史上,汉中、镇巴、西乡、安康、高览等地的茶区统称为紫阳茶区。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饮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让我们揭开资阳茶文化的历史帷幕。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资阳,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因为佛教的规定,和尚不能喝酒,所以喝茶是提神醒脑的最好方法。寺庙游客只敬茶不敬酒,先被民间接受,后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种植的茶园层出不穷,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唐代,山南茶作为锦州(今安康)的“地方贡品”,成为献给朝廷的佳肴。资阳是陕南茶叶的主产区,采摘、制茶、饮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叶不仅是宫廷官员享用的天然饮品,也是生活必需品,逐渐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紫阳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爱好和日常用品,也是产茶区人民交换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茶叶销往西北,不断加强和深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流,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纽带。

随着明代《茶法》的制定和实施,朝廷以茶换马,巩固了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不断采茶,男弃耕女弃织”的繁忙景象。后来由于茶税沉重,百姓陷入贫困。古代金牛茶区(今宁强)有拔茶栽桑的现象。外地茶客穿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奔资阳“买茶装豆”。因此,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题词“自岭南春独,清明烹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

大自然赋予紫阳山水灵气,紫阳人传承紫阳茶的繁荣发展,紫阳茶文化的更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紫阳茶陪伴了紫阳人半个世纪。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紫阳茶的发展。国家对紫阳茶叶生产也给予了投资和大量支持。通过不懈的努力,紫阳茶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茶产业已占据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产量和规模挤进全省前列。茶叶科研项目一次次攻关,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茶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紫阳茶科学定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是茶中珍品”。

21世纪初,紫阳茶通过了唯一的国家原产地保护证书。资阳人不仅在种茶、制茶方面探索积累了经验,而且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随着一年一度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资阳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

“春来茶山新”是对紫阳茶现实的生动描述。走进资阳,满山遍野的绿茶山令人目不暇接,茶园散发着温暖,茶树长出嫩芽,姑娘们采摘着嫩绿,欢歌笑语仿佛就在身边和天空中,此起彼伏,此起彼伏。看完茶山,听完山歌,坐下来大饱眼福,欣赏茶山姑娘们精致的茶艺表演。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姑娘们充分展现了资阳人的豪爽、热情、淳朴、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