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欧阳修被贬时发生了什么?

欧阳修三次被贬。

欧阳修童年孤独,四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在沙滩上教他读书写字,这就是“沙滩上画画”故事的由来。从宋仁宗天盛元年秋到天盛八年春,24岁的欧阳修经过漫长的“八年抗战”,终于获得了“文官”的资格,调任西京(今河南洛阳)为官。官职晋升主要是协助留守长官负责审问罪犯等事务。

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28岁的欧阳修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学士院担任图书馆校对员。

欧阳修被任命为内阁成员的前一年,欧阳修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亲笔信,有向中央领导伸手、要官位之嫌。

范仲淹“难得有大节”,常常自吟:“士先忧天下,后乐天下!”。那一年,范仲淹升任谏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监察局局长或中央纪委书记。“谏官虽卑微,却与丞相平起平坐。”官虽小但责任重大,可见谏官的地位十分重要。欧阳修由衷地为范仲淹这位在文人中享有盛誉的才德兼备的人被提拔为谏官感到高兴,所以写了这封信向他表示祝贺。

范仲淹看了欧阳修的信,非常高兴。从此两人不断来往,成为密友,被反对派嘲讽为“亲信”。但是,范仲淹并没有根据这个关系提拔欧阳修。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1),在陕西当转运使的范仲淹,只给欧阳修提供了“全权管理秘书”的工作,聘请他为书写军事公文的抄写员。欧阳修当即婉言谢绝,理由是母亲病重。

欧阳修虽然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推荐和重用,但是他非常尊重范仲淹,在工作中也和范仲淹一起唱过。欧阳修在《论杜中丞任用官员书》中陈述,官员的任免“天下虽好,却是坏人,故应弹开;虽为人间之恶,但若为贤则必报,呼应了范仲淹在《皇帝好》《选贤任能》中提出的思想。然而,范仲淹惩治官员腐败的想法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批评。吕夷简以辞职相要挟,状告范仲淹越权,推荐亲信,离间君臣。范仲淹被贬饶州。

范仲淹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降职。而职责是调节国家大事得失的谏官高若讷,却在背后说范仲淹应该降职。欧阳修听了高若仪的辩解,越想越生气。他慷慨陈词,并写下了《给高斯的忠告》一文。

欧阳修“很生气很责怪”地说:“范仲淹真的缺德吗?那么,你作为谏官,在提拔使用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高若仪他不德呢?现在他被降职了,你怎么能在背后讽刺他呢?如果你是个人才,那么今天皇上和丞相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赶走了,你有责任站出来为范仲淹说话。”换句话说,范仲淹敢不贤惠,你也难逃骂名。一个“不知人间有耻”“不言其位”的劝谏官,就该滚蛋。

欧阳修义正词严的信高马德·若恩暴跳如雷。他看完之后,马上把信送到朝廷,说欧阳修攻击皇帝。于是皇帝下旨将欧阳修逐出朝廷,贬他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做县令。这是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五月。欧阳修当时30岁。

李青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由于宰相兼唐朝使节颜姝的推荐,欧阳秀昭回到汴京,了解了谏院的情况,成为了一名谏官。在外漂泊七年,欧阳修这次回到北京,非常激动和兴奋。他与几名训诫者一道,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以敏锐的眼光审视执政党和反对党,并以极大的勇气指出陈超的政治损失,挑战权威,向陈规定型观念开火。他被戏称为“棚鹳”。宋仁宗非常欣赏欧阳修“直截了当”的风格,称赞道:“欧阳修哪里得来的?”

当年10月,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拉开序幕。此时,范仲淹已被提拔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欧阳修积极参与范仲淹推行的新政,奏《详丁公举条》,提出了一整套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的改革措施。

一个多月后,欧阳修再次得到提拔,被任命为知止。圣旨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有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按照宋朝的惯例,“死之前一定要试一试”,但是欧阳修没有参加考试,直接上了自己的岗位。此时的欧阳修可谓仕途亨通。

在“庆历新政”春暖花开的灿烂局面下,暗流涌动着“守旧”势力。被欧阳修封杀,未能成为唐朝使节的守旧派人物夏松,跳出来抨击维新派,说“国之大俸为私益,朋党会盟”,于是关于“朋党”的讨论再次热闹起来。为了打击守旧派的攻击,欧阳修写下了朋党论,在今天各方势力形成的时候被奉为圣言。他写道:“君子和君子是同道之友;反派和反派以相同的利益为朋友,这是很自然的。”他认为“小人没有朋友,君子有朋友。”理由是,“对小人好者,也有利可图,贪者,也财大气粗。”当他们志趣相投的时候,把临时的一方当成朋友,也是假的。”“君子不相为谋。守之者德,行之者信,惜之者荣。修身养性,同道受益;报国,是同心* * *经济;从头到尾,这位先生的朋友也是。"

宋仁宗读了《朋党论》后深受感动。然而,老警卫并没有放弃攻击。宋仁宗李青五年(公元1045年)三月,革除改革派重量级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废除新政措施。欧阳修在《论杜中烟罢市》中答辩无效,历时两年的“庆历新政”宣告结束。

就像“反国家”的政治罪名,往往很难把人治死,而涉及伦理道德的“腐败”“色情”罪名,却能让人永世难忘,永世不得翻身。欧阳修这次没有被咄咄逼人的“裙带案”驳回,而是陷入了难以收拾的“侄女案”。

张的侄女是欧阳修的妹夫张贵正与前妻所生的女儿。张贵正去世后,欧阳修的姐姐在她七岁时将她带到汴京与欧阳修一家同住。几年后,欧阳修决定将她嫁给他的远房表妹欧阳生。不料张勾搭上了一个跟班,成了汉奸。事情败露后,欧阳生把他们告到了开封府。

开封府阴阳日言,因贪污渎职被欧阳修弹劾,一直怀恨在心。我听了张的案子,以为是天赐良机,可以一箭双雕,就命人严加审问,想把简单的案子复杂化。在狱警的诱惑下,张交代了未婚时与欧阳修的一些情况。

王朝的宰相贾昌朝和陈志中,是庆历新政时期欧阳修猛烈抨击的守旧派人物。当他们得知此案后,如果他们得到了宝藏,他们会指示谏官钱写信弹劾欧阳修与其侄女通奸,并找出欧阳修的艳诗《望江南》作为证据。字里行间说,“柳在江南,萧也不在黑幕。人造丝轻耐折,莺儿以为枝嫩不可唱。留到春天吧。十四-五,悠悠抱着琵琶。上楼梯下楼梯,相见要小心。更何况,直到现在。”

欧阳修辩称:“此词用弱柳比喻繁华,描写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是艺术品,与通奸无关。”但钱却说:“张初到你家时,正巧七岁。那不就是学习怎么花钱的年纪吗?”这让欧阳修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尽管本案再审没有证据,但宋仁宗仍以“行为不雅”为由,于清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将欧阳修贬至滁州(今安徽滁县)任知府。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八月,欧阳修升任参政,成为朝廷显要官员。此时,55岁的欧阳修已有糖尿病,白发苍苍,是个彻头彻尾的“酒鬼”模样,但他与宰相韩琦同心辅佐朝政,尤其是在立侄儿溥安仪、王之子为皇太子这件事上,欧阳修不仅直接参与了商议和策划,所有的请帖都是他写的,太子的改名也是欧阳修写的。因此,在这次嘉奖中,朝廷对他进行了奖励,晋升他为金子光禄大夫,并赐他“推忠助谋之功臣”。

宋仁宗嘉祐八年三月(公元1063年),仁宗病死,宋英宗赵书即位。没想到,欧阳修手上的英宗皇帝是个捣蛋鬼,给欧阳修惹了不少麻烦。

第一个麻烦,“两宫之争。”英宗即位不久,突然生病,语无伦次,精神错乱。欧阳修、韩琦等中国大臣几经商议,只好请曹石太后听政,与英宗一起处理朝廷的败局。但英宗的病时好时坏,经常表现乖戾,惹怒太后。王太后受够了,于是有了废立的想法。

两宫不和直接关系到政局的稳定,欧阳修对此忧心忡忡。所以英宗病情好转,就和韩琦一起上前劝说太推重返政坛。欧阳修说:“太后侍奉仁宗几十年,仁德在天下。那时候,张贵妃养尊处优,但王太后依然慷慨大方。可是今天,母子之间却无法容忍?”慈禧太后怒气稍缓后,欧阳修又道:“仁宗执政已久,德泽惠及众人。所以他死后,天下人都会秉承他的遗志,拥护新君主,没有人敢不同意。现在太后住在宫里,我们这五六个中国大臣不过是读书人。如果我们不按仁宗的命令行事,谁会听我们的?”太后一听,气得坐了起来,只得撤帘重归政坛。由于这件事,曹太后在国内被得罪了。

第二个麻烦,“溥仪之争”。所谓“溥仪”,就是给英宗的生父王安忆一个什么爵位的问题。现在英宗收养了仁宗,他和溥王的关系就不再是父子关系,而只是君臣关系。但英宗显然不愿意遵循这一礼仪,于是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45年)四月颁布了详细的圣旨。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国子监状元司马光、王爵、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为代表的谏官。他们认为溥王和仁宗是兄弟,英宗应该称溥为安帝。另一派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认为“凡生而生者,谓之父母,但古今未有礼者改称黄渤”,英宗应称王朴黄考。

当争议传到太后那里时,太皇太后曾发函严厉申斥中书省不当议论科举,但一年后,曹太后突然转变态度,开始上书说:“皇帝可称为‘亲’。”这封信一出,司马光等人立即提出质疑,认为是韩琦和欧阳修写的,劝谏官员陆海、范纯仁、吕大方联名上书,抨击欧阳修“群狼当道,宜先下手为强”,指责欧阳修“开恶论、假语录”,批评欧阳修的行为是“政典不可饶恕,人神所在之地* *。并要求太后和英宗收回圣旨。

你回不去了,范纯仁等人坚持辞去劝谏官。英宗犹豫了一下,决定给他们降级。

从表面上看,“溥仪之争”以韩琦和欧阳修书法学派的胜利而告终,但“溥仪之争”却使欧阳修得罪了谏官和许多朝廷官员。

第三个麻烦,“紫袍事件”。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英宗病死,死去的英宗也给欧阳修带来了一个麻烦。在朝廷为英宗举行的葬礼仪式上,所有的官员都穿着素服以示哀悼,唯独欧阳修疏忽大意,在丧服下穿了一件紫色的皂花绸袍,露出了丧服。这个疏忽被主管刘瑶发现了。“溥仪之争”后,朝中很多人对欧阳修恨之入骨,想弹劾他,但找不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于是刘尧立即上书弹劾欧阳修,指责他“精雅,色彩鲜艳”,“服于大丧,尤伤礼教。”强烈要求法院宣判欧阳修有罪。

此时刚刚坐上宝座的神宗需要三朝元老的支持,压下了这封信。他只是派了个使者悄悄通知欧阳修尽快把里面的紫袍换了。

第四个麻烦,“长媳妇风波”。紫袍事件后不久,三月,一场更大更恶毒的“长媳妇风波”再次降临在欧阳修身上。“大儿媳风波”之所以也与有关,是因为“大儿媳风波”中的关键人物蒋是“溥仪之争”中欧阳修的支持者。

姜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欧阳修一直很喜欢他。“溥仪之争”平息后,欧阳修极力推荐他为御史监,后又提拔他为谏官。虽然在“溥仪之争”中,中国的大臣们占了上风,但社会讨论普遍支持被贬谪的谏官。因此,与欧阳修关系密切的支持者姜,自然不为人们所容,被朝臣视为汉奸。他很苦恼,试图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当他从彭思永口中得知欧阳修不要脸,与大儿媳有染,哦,他决定回头连夜写弹劾信,请求朝廷将欧阳修处死,并将其尸体公之于众。为了和欧阳修划清界限,彻底决裂。

欧阳修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立即去找章家要求彻查此事。他说:“我是最近的部长,也是政府的重要官员。如果今天姜诬陷的事情是真的,我就犯下了大罪;”如果不是,那就是极大的不公。怎么能犯下大恶而不受惩罚,输给非正义而没有雪呢?"

当然,欧阳修和他的大儿媳吴之间的事情也是毫无根据的,纯粹是谣言,但造谣者彭思勇对说的话揭示了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彭思永说:“仅凭一个谣言就去追究欧阳修的罪行,确实不合理,但欧阳修首开普元仪,已经触犯众怒了。”所以为了英宗皇帝的个人名誉,欧阳修确实受到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的攻击。

到了晚年,欧阳修又一次被这样的污秽所丑化,他本已颓废的心情更加凄凉。他接连去了三桌三扎格列布,坚决要求免去参政助理的职务,回江西。

宋神宗多次派使节到欧阳修的府邸,并给他一封信,劝他返回中书省。然而,欧阳修下定了决心。神教只好批准了欧阳修的请求,并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颁布圣旨,让欧阳修知道亳州(今安徽亳县)。这一年,欧阳秀年60岁。

欧阳修这次被降职,虽然是“辞职”,但也说明欧阳修在朝廷无法施展拳脚。他在《归田序》中陈述:“溥仪之争”后,虽然“在朝廷身居要职,参与国家大事决策。但是,你不能被时间所激励,事情发生了就生气,而且要清楚,以为这样是有益的;不能依阿取容,可以偏天下,使各种怨谤汇聚,受小人侮辱。”他厌倦了这种麻烦的仕途,他希望在晚年过上宁静、闲适、安定、富足的田园生活。因此,我决心“游之地,物尽其用。”于是,在“亳州乞首萨格勒布”中,他向朝廷要求退休。但事与愿违,朝廷没有批准他的退位请求,不仅没有批准,反而在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八月,改驻青州(今山东益都),任JD.COM东路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