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

这是我自己的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42年8月,中英签订内容之一是将九龙分区局部地区,即1898年九龙尖沙咀一带割让给英国,以深圳河为界将香港划入英国,期限为99年,7月1、1997年香港回归。

以下是相关资料:

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岛后,清政府试图武力收复,道光帝为此颁布了数十项诏书,一些政府官员也演奏了乐曲,但清政府无力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北京政府时期,在1919年巴黎和会和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收回租借土地的问题。但由于英国的一意孤行,加上当时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缺乏外交后盾,严重受挫。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目标,其中废除外国在华租界被放在突出位置。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从未正式向英国提出归还九龙租借土地。从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有两次收回港九租借地的机会。但是,蒋介石政府实行了错误的政策,错过了两次光复的机会。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港人治港的成功实践。香港百余年历史的光复,再次向我们证明了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夙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从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经历了晚清、民国(包括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清政府、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都为收回香港做出了努力。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历史表明,只有新中国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今天,香港回归中国指日可待。全面回顾中国收回香港一百年来的艰辛历程,有助于真正理解香港回归祖国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启示。

英国占领香港岛,清政府武力收复香港岛的计划破灭。

自1841年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以来,清政府展开了收复该岛的斗争。为了说明这场斗争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英国占领该岛的过程。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著述和媒体描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是如何占领香港岛的:1840年8月,英军占领定海后,到达天津白河口,惊慌失措的清政府派直隶总督祁山到大沽,与英国全权代表就一项帝国法和正义法进行谈判。1841 65438+10月25日,祁山与英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穿鼻公约草案》,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第二天,英军占领了香港岛。这种说法似乎认为英国占领香港岛有确定的“条约依据”。事实上,英国在没有任何条约依据的情况下占领该岛,道光帝事先既没有听说,也没有允许。于是,就有了拼命挽回的举动。

据中英两国档案记载,1840年8月30日,伊利前往天津大沽,向中华皇帝的宰相递交了巴迈尊子爵的亲笔信,提出将东南沿海的一个或几个岛屿割让给英国等侵略要求。祁山根据道光帝的旨意,拒绝了英军的入侵要求,并劝说英军返回广东继续谈判。几个月后,齐山抵达广州,继续与英方谈判。道光帝明确指示岐山,如果英方执意其侵略,将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对侵略者动武。然而,齐山害怕英国船只,尽一切努力妥协。由于道光帝态度十分强硬,祁山在与夷法谈判时,只同意赔偿烟价,拒绝割让香港岛。18411 10月7日,英军在虎门口野蛮攻占大角和沙角,随后要求占领沙角。齐山在英军胁迫下,无奈拍下英方照片。如果英军归还定海、沙角等地,他可以请求道光帝在珠江口外给“一个落脚的地方”。14年10月14日,伊利提出瓜分九龙的尖沙咀和香港。齐山回答说,他只能选一个“泊位”,一旦英方选定,他就播放请愿书。65438年10月20日,夷律突然宣布与齐山达成“初步协议”,内容有四条,第一条是割让香港岛和港口给英王。65438年10月26日,英军在没有任何条约依据的情况下,悍然占领香港岛。65438+10月27-28日,为迫使中方承认其占领港岛为合法,刘一在莲花山与齐山举行会谈。两人就英方提出的重要条款,即割让香港岛和通商发生争执。齐山说,易法拟定的协议草案,要重新审议才能收回。由此可见,65438年10月20日义法公布的“初步协议”是一派胡言。65438年10月30日,英方又做了同样的事情。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曼拿着中国大鹏会副司令赖安爵的条子,再次谎称易法与齐山“约定一切,有据可查,将香港全岛交给英国人”,要求中国官兵撤出岛内各地。两天后,英军在香港岛贴出告示,谎称“有据可查,一切已与钦差大臣觉格部堂商定,将香港等地割让给英方东道主。所以现在香港等地的居民都是英国国王的臣民。”历史事实是,祁山在英军的枪口下,确实允许皇帝为他效力,允许英军在香港住宿。不过当时的香港这个词并不是指整个香港岛,只是指岛的西南面,也就是现在的香港仔的一角。另一方面,英方故意把一个角落变成整个岛屿,把“投宿船”变成占领,把“为他人着想”说成“事事同意”、“有文字记录”。这充分说明了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是如何在外交上无所不用其极的。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后,清政府极为震惊,立即做出武力收回香港岛的安排。1841年2月26日,道光帝收到广东巡抚彝良关于岐山与英国人善用岛屿,英军占领香港岛的奏折。也就是认定英军占领香港岛是齐山越权和私利造成的。圣旨说:“我统治天下,我统治国家,难道不是国家所有吗?祁山善于与香港交易,敢求。”道光帝严惩齐善,绝非偶然。他对祁山在广东盲目向英国人妥协早有不满。65438+10月27日,道光帝得知大郊、沙角处的堡垒失陷,立即下令将岐山交由本部商议。三天后,任命掌管禁军的大臣义山为荆逆将军,大臣龙文、湖南知府杨芳为谋士,南下平定英国侵略者。英军侵占香港岛后,武力收复香港岛成为义山等人南下的重要目标。当时义山等人还在南下途中,道光就颁布法令说:“即使香港没有危险,我们也要尽力尽快收复,决不能让给洋人,以免后患。”后来他又颁布法令,陆续收复香港岛:“当香港被起义军占领时,我们一定要尽力收复,使起义军永远守着,使我们不被任命。”道光帝下令的义山军虽然人数是英军的数倍,但都是陆军,只能陆路防守广州,根本无法进攻香港岛。1841 08年5月18日,英军差点冲出去攻打广州。义山急战,清军大败,广州城外要塞尽失。义山被迫缔结“城下之盟”,一周内支付600万赔款,从广州撤军。事后义山谎报军情,转败为胜,导致道光帝误以为英军在条件具备后从广州返回香港岛,是中国征服“应义”的胜利。至于香港岛,道光帝接受两广新总督,齐?建议,同意暂缓出图。恰巧香港岛发生了两次飓风,许多英国船只沉没并被摧毁。道光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颁赠二十柱藏香,并请义山等人前往寺庙感谢神灵,误以为他日后会“惊恐万状,不敢再觊觎”。

1841 8月21日,英国出兵接替扩大侵华战争的蒲丁茶,在香港留下少数陆军部队和5艘军舰,亲自率领主力北上。道光帝认为,如果英军主力北上,香港岛就空了,这是收复香港的好机会。他警告义山:“如果我们能设法收回香港,我们就能弥补我们过去的错误处理。”此后,他多次要求一山等人训练项勇,抓住机会收复香港。广州大败后,义山深知英军的实力,在陆地上进攻镇压,更不要说渡海收复香港岛了。另外,虎门内外的炮台早已夷为平地,没有被擒的危险。海军没有船也没有枪。他认为,今天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严格守卫土地,防止烧杀抢掠。尽管道光一再下令收复香港,决不可观望,但粤方依然我行我素,宽容和平,不图攻剿。1841 10年6月,英军相继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中英开始陆上交战。道光帝认为陆战是清军的强项。他任命义井为扬威将军,调集全国各地的军队,准备一举击溃英军,收复失地。他再次命令义山等人利用广东沿海英国船只少,香港空无一人的优势。谁知清军在陆上又败了,杨威将军逃往杭州。铁的事实证明,清军海上打不起来,陆上也靠不住。但是,英国人占领香港仍然是道光帝的一块心病。1842年3月27日,清政府任命老公民为杭州将军,11年4月27日,清政府封其为海关防卫钦差大臣。5月18日,英军攻占乍浦。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5月25日,道光出人意料地命令简英带钦差关放赤去广州当将军,并命令他说:“香港不能长期被外国人占领。现在若广东炮台等工事准备妥当,便可乘机前进,明攻暗守,收复香港以延国威。”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收回香港的最后一道政令。然而,10天后,道光不得不改变主意,命令蹇英暂停广东之行,并确定查英人在浙江活动,以处理扣留英国的问题。这时,枷锁实际上已经成了乞求投降的代名词。当英国人攻陷吴淞、上海,到达镇江时,道光帝甚至授权老乡会便宜行事,决定投降。后来英军攻占镇江,八月四日,兵临南京城下。老公民和伊布接受了英国和平建议的条件,于8月29日签订了《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最终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以上事实表明,英国占领香港岛后,清政府试图武力收复,道光帝为此制定了数十项诏令。一些政府官员还奏乐,咨询义山,要求武力收复港岛。但最终清政府不仅没有收回香港岛,反而以条约的形式割让了香港岛,这说明清政府已经无力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国家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结局。1860年,英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占领了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1898年,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扩大香港边界的特别条款》,强占新安县大片土地及周边235个岛屿和广大水域99年的“租赁权”,改称“新界”,纳入英国殖民地香港。

辛亥革命和太平洋战争前中国收回九龙租借地的努力。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收回香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1919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根据北京政府的指示,向和会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龙租借地)的问题。由于和会由一战两大战胜国英国和法国主导,他们都占据了中国的租借地,根本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和平会议主席、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说,中国的提议“超出了和平会议的范围”,应该由国际联盟在未来考虑,所以他轻易地拒绝了。众所周知,这个标榜建立“国际正义”、以“创造世界永久和平”为宗旨的和会,不公正地对待中国,通过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割让给日本的决议,诱发中国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和会对德和约。

19211 2月3日,中国代表顾维钧提出了废除在华外国租界的新提案。议案中列举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租界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危害了中国的国防,把中国拖入了外国列强冲突的漩涡,被外国列强用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事实,要求尽快取消或废除这些租界。当时正值世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人民“外争国家政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浪潮。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正在远东争夺彼此的优势。美国试图遏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其他大国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以上两个因素促使英国和日本分别同意放弃阿哈瓦和胶州的租借土地。但是,在废除九龙(即香港新界)和鲁大的租界问题上,中国代表遭到了英日代表的强烈反对。会议的英方代表、枢密院主席、以“血性人”著称的贝尔福,以“没有九龙租界,香港无法自卫”为借口,坚决拒绝归还。65438年2月7日,顾维钧在《远东委员会》中驳斥了贝尔福的谬论。贝尔福对此置若罔闻,日本代表保持沉默,美国代表则无动于衷。此后,华盛顿会议没有讨论九龙租界问题。中国收回九龙租界的正义要求,由于英国的顽固拒绝和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缺乏外交后盾而严重受挫。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人民对会议结果非常失望。废除不平等条约日益成为全国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要求。1924 65438+10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 * *生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23日通过的《国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目标,其中废除外国在华租界被放在突出位置。宣言写道:“凡侵犯中国主权之外国人租界地、领事裁判权、外国人管理关税权及外国人在中国行使一切政治权力等不平等条约,应予废除,并签订平等及互相尊重主权之新条约。”这段话成了后来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虽然对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有很大的依赖,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考虑广大民众的迫切愿望和孙中山先生“中国自由平等”的遗愿,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方针,一再要求外国列强废除租界和租界。但这次修改条约的外交,除了关税自治,收回几个租界,按照英国承诺的1930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收效甚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甚至从未正式向英国提出归还九龙租借地。

与国民政府相反,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一直关心九龙租界的前途,并紧张地注视着国民政府和中国舆论在这个问题上的动向。金总督不仅坚决反对归还这块租借地,而且多次建议其政府正式瓜分,以换取阿哈瓦的归还,或者故意挑起与中国的冲突,为合并创造机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另一位总督乔佛里·诺思科特(Geoffry Northcote)也试图乘人之危。在1938中,他提出中国急需外国贷款来支持其货币。他不妨利用这个机会,用贷款换取九龙的租界或延长租期。然而,上述两位总督的建议没有被英国政府采纳,英国政府倾向于采取拖延、沉默和回避的政策。只要中国不提出来,就绝不会主动处理这个问题。

虽然英国政府在九龙租地问题上对中国非常严厉,但它没有意识到它的政策正在给它在香港的统治带来致命的危险。多年来,英国一直对日本奉行绥靖、逢迎、纵容政策,幻想与日本达成妥协,以维护其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殖民利益。谁知这一政策不仅失败,还鼓励了日本军国主义南进,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整个香港地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所说,“在这个时期,几乎可以说对香港的威胁更大...与其说来自中国人民,不如说来自英国外交部。”

1942中英谈判归还九龙租地,失去两次收回香港的好机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攻香港。当时英国忙于欧战和保卫国土,在香港的抵抗力量较弱。仅仅18天就走了。同年圣诞节,香港总督杨向日本投降,英国对香港长达百年的统治被日本取代。与此同时,英国王牌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敌人”号在马来海被日军攻击摧毁,英国在远东和东南亚的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到1942年6月,英军陆续撤出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日军在印缅边境,形成了直捣印度大门的态势。大英帝国过去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英国在香港和东南亚的溃败,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的远东国际均势被彻底破坏。此时,中美英三国已成为反对日本侵略的同盟国。这种情况迫使英国考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当时东西方的反法西斯战争是连在一起的,中国的抗战和协约国的战役是一体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收复香港提供了良机。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深知中国战场对日本的巨大牵制作用。为了使国民政府坚持对日作战,填补战后英国在远东可能留下的真空,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抨击英国在中国保留殖民特权,不将香港归还中国的做法。美国的态度无疑对英国是一种压力,对国民政府是一种鼓舞,促使其采取行动。

1942年8月底,国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国与中国举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以促使英国与中国举行类似的谈判。英国外交部得知此事后,惊慌失措,急忙指示驻华大使慕雪“采取主动”。10 10月10日,美国和英国分别发表声明,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一项“立即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并解决相关问题”的条约。中美之间和中英之间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建立新盟约的谈判随即开始。这次谈判包括放弃在中国的特许权。国民政府认为租界和租界同属一类,理所当然应该归还九龙租界(即香港新界)。

此后,美国和英国提出了新约草案供审议。中英谈判在重庆举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和慕雪分别代表两国。英国的草案包括废除对中国的治外法权,终止1901年的《爱丑条约》,归还部分租界给中国。然而,尽管英方知道中国最关心的是收回香港(至少在新界),但它故意在草案中不提这个问题。6月165438+10月10日,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亲自出马,强硬宣称“我不是主持大英帝国清算的国王首相”,并表示“绝不会放弃大英帝国的任何领土”,从而表明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问题上坚持顽固立场。

113年10月13日,国民政府对英方草案提出了修改草案,增加了废除1898年6月中英关于扩大香港边界特别条款的内容:“英国在九龙的租地的行政管理权,连同其官方资产和官方债务,全部移交中华民国政府。”应该说,只提出归还九龙的租地,而不归还整个香港地区,是一种妥协。当时重庆舆论激烈,反对任何外国继续占领中国领土。美国舆论也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正义要求。形势对中国有利。

英国收到中国的修改草案后,急忙研究对策。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克拉克提出三个选项:(1)接受请求;(2)断然拒绝;(3)尽量拖延。他认为第一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因为新界对香港的经济和战略至关重要。第二个方案也不行,而且会引起美国的不满和批评(英国在战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他认为应该选择第三种方案,可以拖。对于局长的提议,艾丹外长认为既不坚定也不明确,极力表示反对。他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方案,即断然声明九龙租地不属于本条约范围,拒绝归还。艾登的想法得到了丘吉尔的大力支持,并在6月30日的英国战时内阁会议上做出了相应的决议165438。英国对九龙租借地的政策是由大决策决定的。

165438+10月30日,慕雪向宋子文宣布,英国不准备与中国就九龙租界问题进行谈判。宋子文多次重申了中国收回租借土地的原则立场。双方发生争执,没有结果。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后表示,如果中英新约不包括收复新界,他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谈判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首席代表宋子文动摇了。为了打破谈判僵局,他准备做一个有原则的交易,在九龙租地问题上向英国让步。但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蒋介石,于是请当时正在回国的资深外交官、驻英大使顾维钧劝说蒋介石向英国让步。受托前往,顾维钧告诉蒋介石,他“明白主席的意思,说礼物要送一次,但英国愿意送两次”。“依我看,还是先收下第一份礼物比较好,可以暗示我们在等待第二份礼物的到来,以免引起什么误会”;而且,战时盟友之间的“团结”是“极其重要的”。顾维钧的劝说对蒋介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随后的谈判中,英方继续坚持殖民主义的顽固立场。为了防止谈判彻底破裂,宋子文要求英方发表声明,表示有意在未来归还九龙租借土地。因此,中国绝不会敦促英国在战争结束前归还九龙租借地,同时强调宣布,如果英方连这种意愿都不表示,中国将不会签署该条约。对此,英国只同意“在赢得战争后讨论租借土地的未来”,不愿意做出战后归还租借土地的任何承诺,甚至扬言英国将“拒绝签署新约”。恰在此时,正在对中国进行血腥野蛮侵略的日本,为了扰乱人心,挑拨盟国关系,为了显示“中日亲善”,为了在中、美、中之前与王伪签约,提出要尽快“撤销”日本在中国的租界和治外法权。在英国拒绝签订新约和日伪有可能抢先中英签约的双重压力下,蒋介石向英国作出了根本性让步。1942,12,31,他指示国民政府正式同意不将收回九龙租借地问题与废除治外法权问题合并。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对英外交颇费心力”,“九龙(租借地)归还问题不愿在新约中同时解决”,只好“暂时忍一忍”,同意签订《中英条约》;“我签字后,会向他书面说明,暂时退回九龙问题,以便日后继续谈判,并作为日后谈判的基础。”他还誓言,作为“最后手段”,他准备在战后“以军事手段收回九龙租借地”。然后虽然他很狡猾,但也无能为力。"

蒋介石的本意是在日伪之前的1943年元旦签订中美、中英新约。但由于英国的拖延,这两个条约直到1943 65438+10月11才签订(日伪条约是65438年6月+10月9日签订的)。同一天在重庆签订的《废除英国治外法权及其在华特权条约》,只字未提九龙租界。同一天,宋子文向慕雪发出照会,声明中国政府“保留将来讨论九龙租借土地的权利”战争期间,中国收回九龙租借地的谈判以中国失败告终。

1942是中国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的有利时机。不可否认,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虽然严重依赖英美,但确实想抓住机会,尽可能多地收回外国人在中国的权利。中国通过1943年6月中英新约,废除了英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1901年的辱丑条约,收回了北京使馆租界和上海、厦门租界的行政权,收回了天津、广州的英国租界,等等。事情发生在100年英国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强行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之际,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这是历史的巧合。这是中华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根本上说,这一成就应归功于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谈判未能收回九龙租地,确实是国民政府的无能。在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后第二天发布的公告中,国民政府宣称中国从此与其他国家“完全独立、平等、自由”,这是夸大其词。中国未能收回九龙租借地,固然是英国坚持殖民主义造成的,但也与国民政府的软弱斗争和态度有直接关系。如上所述,收回九龙租赁土地的国际和国内条件非常好。为了成功,我们应该抓住机会,争论并坚持原则。即使英国顽固拒绝,也不妨拒绝签署明天的新约。即便如此,英国也不能指责中国破坏盟友的团结。相反,英国作为中国的盟友,执着于在中国租借土地的特权,对盟友的团结是有害的。所以条约失败了,不合理的地方还是在英方。在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民族解放浪潮空前,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不可逆转。即使暂时不签新约,抗战胜利后英国还能长期保留在中国的特权和租界吗?作为中国的首席代表,宋子文目光短浅,意志薄弱,试图通过让步来获得与英国的“统一”。结果中国越退,英国越进,最终导致中国有理受挫,英国无理取胜的局面。这不能怪宋子文。至于蒋介石,虽然他想收回九龙租界,并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但面对英国的死忠立场,他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最终向英国妥协,使得收回九龙租界功亏一篑,错失良机。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收复香港的好机会又来了。但由于蒋介石奉行对内瞄准,坚决反* * *,急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错误政策,早已忘记了战后重新谈判,“以武力从日军手中夺回九龙租界”的誓言。相反,他匆忙向英国宣布,他对香港“没有野心”。结果英国先占了香港。不仅如此,蒋介石作为盟军中国战区(香港属于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有权接受日军在香港的投降,但最后连这个投降权实际上都被英国人夺走了。这是国民政府第二次错失收回香港的机会。对“四强”之一的中国是莫大的讽刺,也是其历史的悲哀。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时代的结束,为香港第一次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香港新界租约的即将到期,以及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香港的收回在80年代初被提上日程。1984中英联合声明最终原则上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久前,选举产生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任命了特区政府主要官员。香港的顺利回归和过渡是可以预料的。这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是港人治港的成功实践。百年屈辱即将化为乌有,所有中国人都为此感到自豪,对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充满信心。

在庆祝香港即将回归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收回香港的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认为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香港百余年历史的光复,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也证明了一个闭关锁国、不求创新、内部不稳、国力衰弱、腐败落后的国家,永远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也不可能要求它“收拾旧山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夙愿。只有改革开放,维护安定团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增强国力,才是保卫国家,繁荣国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