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分析的发展历史
自20世纪50年代末丹麦的Poul Astrup公司研制出第一台血气分析仪以来,四十多年来,血气分析技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手术、抢救和监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气分析仪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时代特征,血气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血气分析仪的发展和应用刚刚起步,处于手工时代,结构笨重(100kg),样本量大(2ml左右),可测值少,包括PH、PCO2、PO2。以丹麦辐射计公司的AME-1型为代表。
(2)七八十年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导致血气分析仪进入全自动时代。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仪器的结构得到了显著改进,重量减轻到30公斤左右。传感器探头的小型化使所需样品量减少到几百-几十微升,工作菜单变得更简单,可以在提示下进行操作,可以测量和计算的参数越来越多。各公司生产的仪器实现了自动校准、自动取样、自动清洗、自动检测仪器故障和电极状态、自动报警。电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仪器的预热和测量时间逐步缩短。丹麦的ABL系列辐射计,美国的IL公司的1300系列,瑞士的AVL公司的AVL系列,美国的CORING公司的16和17系列都属于这类产品。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到血气分析领域。高级界面帮助模式和图标模式使操作更加直观。许多制造商将血液气体和电解质的分析结合起来,生产血液气体电解质分析仪。随着软件和硬件的发展,现代血气分析仪具备了强大的数据处理、维护、存储和专家诊断功能。为了满足POCT日益增长的需求,血气分析仪正朝着便携、免维护、易操作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