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历史课程标准

很高兴告诉你!

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

那么在新的时代,如何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题,这无疑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于这次历史课程改革,我们尝试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历史教师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历史教师在新时期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理论,提高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正在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历史教育改革。

严格来说,以往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层面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少涉及“课程”层面的改革。

探究历史教育的本质,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层面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

没有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是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研究范围,还是“历史课程”的讨论范围。我觉得这是历史课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首先要解决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讨论历史教学的目标。

只有解决好“课程”层面的历史教育问题,才能认真反思“教学”层面的历史教育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的层面的改革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方面注重“课程”和“教学”,通过“综合治理”促进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密切相关。

事实上,如果新课程在心理上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触反应,新课程实施的结果更令人担忧。

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往往与教师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相冲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在短时间内不适应,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然而,从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应该努力克服它。

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初步成果,历史课程标准自然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探索的地方。

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表明历史教育正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那么,人文素质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无法回避和应该重点关注的。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历史领域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滞后。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应不断了解历史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更新知识结构,并将这些新研究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

例如,历史大纲指出:“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中,普遍指出“中国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中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下限和封建社会上限实际上采取了淡化和弱化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界限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为恰当的处理方式,也是吸收历史学家新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历史研究正在发展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不断吸收历史领域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必然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和滞后。

因此,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性和不足是永远无法克服的,只有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历史领域的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才能有效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们认为历史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明白,中国南北都有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很多地方,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