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齐哈尔历史文化中的渔猎因素(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齐齐哈尔,幅员辽阔,无人居住。哪里还能有人类生存?甚至提到石器文化,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考古学家梁思永和以五福、滕家岗为代表的昂昂溪新石器文化遗址。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真的这么荒凉吗?石器时代只持续了大约7500年吗?在这里,不用我多说,让考古发现告诉你。
石器证明,它是黑龙江省西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处,北纬47°的著名寒黑土。这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西部是小兴安岭南麓,中部和南部是嫩江冲积平原——这只是几亿年来地壳变化的结果。发源于伊勒胡里山的嫩江,顺势而下,与数不清的溪水、风交融,绵延千里。在吉林省松原市汇入松花江,奔流至黑龙江入海。
事情发生了变化,大约在3万年前,全球气候正在经历冰河时期的变暖。此时,齐齐哈尔地区已有远古人类活动的迹象。1982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学家在齐齐哈尔发现了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即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以南六公里的汉水右岸二级阶地景星旧石器文化遗址。确定是2万到3万年前。此后,考古人员在附近发现了三处属于同一石器文化类型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景星镇姚刚、七棵树镇望海屯和七棵树镇正阳畜牧场。以燧石、玛瑙、石英为原料采集出土的凿子、刮刀、细石芯、细石叶、石屑等,都是由粗糙、粗糙的材料制成。考古学家认为,井陉旧石器文化类型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黑龙江省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缺失环节,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探索细石器的产生、发展和时空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仿佛转眼间,齐齐哈尔地区又一次迎来了万年后的新复苏。当时气候温和,湖泊沼泽密布,植被茂盛。大型猛犸象、东北野牛、盘羊、野猪、普氏羚羊和野鹿出没在绿草如茵的山丘上。大型水鸟生活在湖的周围,水中有丰富的鱼类。嫩水先民依山傍水而居,有的活动在嫩江两岸的高伏地区,有的行走在大兴安岭余脉山麓之间,食其发,饮其血。他们使用原始的工具,如切割器、发夹状的装置、刮刀、尖的装置、雕刻器、切割器、石屑、石核、石叶、骨器等。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场景在约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得到了演绎,如龙江县的半拉山、昂昂溪的大兴屯、讷河市的清河屯、神泉子、富裕县的库木、小屯和梅里斯区的大哈卜、芒格图、黑岗子,碾子山的社东山、山坡屯。特别是昂昂溪大兴屯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文化遗存丰富,被专家鉴定为早期猎人的临时营地。
考古学家认为,上述旧石器大多属于磨光石器,反映了从磨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过渡过程,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人类生活的标志,是渔猎文化的一种类型。祖先们穿着兽皮或树叶制成的衣服,学会了用火,吃烧烤食物,住在山洞里。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从碾子山、半拉山、大兴屯出土的石器及其加工工艺来看,认为嫩江流域旧石器文化与华北地区的小石器传统有关,应该是华北旧石器文化向北的延续。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而且对研究中国、东北亚(包括日本列岛)和北美的古代文化起源也具有重要价值。
几年前,我去碾子山游玩时,路过社东山,发现那个深洞已经被有关方面用土填好了。当时,齐齐哈尔文管站的考古学家李龙先生在这个洞穴附近发现了许多大型锻造石器,应该是古人类的栖息地。我觉得如果在这里布置一个古代人类活动场景,会是一个不错的景点。或许有关方面并不清楚“蛇洞”的价值。如果他们有,以安全为借口关闭就没意思了。2017年7月,去碾子山采风,发现洞口已经挂了工地牌子,在洞里考察简直太简单了。
据文管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齐齐哈尔地区已发现13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实际上嫩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远不止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未被发现,还有一部分淹没在尤努尔库区。2002年,尼尔基水库蓄水前,考古学家在嫩江上搜寻,以抢救洪水淹没区的历史遗迹。在讷河市学田乡神泉屯东北约400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神泉石器时代2号,出土了石锥、石叶、楔形石芯、刮刀、剁器、尖器等石器3000余件,被称为“石器加工厂”。其中有一个玛瑙石锥,玲珑剔透,工艺精湛,堪称极品。随着尼尔基水库的建成蓄水,嫩江两岸淹没了许多石器、青铜器、早期铁器、辽金及清代遗存。
(作者:张首晟)
齐齐哈尔新闻传媒中心编辑整理自齐齐哈尔人民网。
旧石器时代(2)嫩江(1)石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