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运河管理得很好。你知道通州大运河的故事吗?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通州。京杭大运河在通州长42公里。千百年来,通州与运河息息相关,共兴衰。西汉建立通州,历史上称为陆县。东汉时期,几条河流流经这一地区,因其丰富的水资源而更名为卢希安县。金朝定都燕京,进行陆水漕运,将卢希安县升为通州,取自“漕运与经济发展”之意。元明清时期,通州成为大运河北端最重要的港口城镇,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到通州,转运到北京。
元代,南北大运河全面开通,元世祖-元二十九年(1292),郭守敬主持挖掘通惠河。由此,漕运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全国知名的漕运仓储中心。回到当年,世界上所有的风景,世界各地所有的货物,江南的丝绸,塞北的毛毡,西域的珐琅,日本的舶来品,都汇聚在通州。暖春开河,通州运河两岸舟楫成排,水运为“漂北京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清代诗人王维桢在《古塔凌云》诗中写道,“一场新雨过后,塔影认通州。”古时候船只在大运河航行,50里外,朝北望去,城墙高耸,凌云宝塔。看到这个燃烧的佛塔,意味着离通州不远。这座通州运河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海子公园,始建于北周,历代多次重修修缮。其外形为八角形十三层实心塔,檐密,由须弥、塔身、塔刹组成。它高56米,是北京最高的塔。塔的每层楼的每个屋檐上,老角梁和幼角梁的每个角上都挂着2248个青铜风铃。
这座塔在古代被用作镇河。古卢县河流密布,雨季洪水泛滥,不仅影响水运,还威胁周边城市安全。因此,当地官员和人民选择了泸水的北端和卢希安县的北部建造一座宝塔,以制服泸水的怪物和防止洪水,以确保水路运输畅通,保护城市的安全。
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张家湾古镇位于通州古城东南部,是通州运河区重要的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戴宇河在此交汇。因元朝将军张宣督海船北上大都,中途停于此而得名。
在明朝,几乎所有用于建造北京城、紫禁城和十三陵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南方省份运来的,并在张家湾卸货。比如各种名贵木材通过大运河运到张家湾,在“御木厂”上岸储存,再通过陆路运到北京。当年管理御木厂的官员在木厂内种植槐树,如今仅存一株古槐树,是御木厂建立的历史见证。所以当时民间谚语说“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
由于通惠河的淤积,张家湾成为运河水运的目的地,运往张家湾的大量物资和粮食都暂存在张家湾,然后运往北京。当时各国使节,南北商贾,各色人等。来往于北京的人,大多在这里改了水土。可以说是交通繁忙,人流不断,一个地方的百货商场都不多见。码头、粮仓、商贾、酒楼、客栈一应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图。这“万船并行集”的繁华景象也被文人列为“通州八景”之一。但清中叶以后,张家湾逐渐衰落。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张家湾有着不解之缘。曹氏家族经营的典当行和家宅,当年就在张家湾镇花芝巷,现在已经没有了。《红楼梦》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对运河客运的描述,也是以张家湾为背景。20世纪60年代,张家湾曹家坟发掘出曹雪芹墓石刻,原石体上写有“曹公不敢动墓”五个粗字,现藏通州区博物馆。通州运河的水道上有很多桥,横跨运河两岸的古长虹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惠河上,驳船并行,八里桥下“原船摇过月洞”,桥上“百商碾轮烟”。夜晚可鸟瞰廊柱,可赏“玉盘碎髓,银钩带水”。这是“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横跨通惠河的永通桥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因为它位于通州城西八十里。
这是一座三孔石桥,长50米,宽16米。船的中间像彩虹,两边的小的形成交错的趋势,便于排水。这种结构是专为水上运输的需要而设计的。桥面两侧是石围栏,每条围栏有33根有为柱。须弥山的柱头上雕刻着表情各异的石狮子,护栏两端各放一只独角兽。
八里桥是守卫京城的门户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里爆发了八里桥战役,僧沁的骑兵未能阻止英法联军在这里的入侵,导致北京沦陷,咸丰帝离开热河,入侵者洗劫了著名的圆明园。八里桥记录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
张家湾古桥的代表作品是横跨萧太后的云童桥,又称萧太后桥。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朝廷修建张家湾城保卫运河,以萧太后河为南护城河,于是在程楠楼外修建了一座木桥。大桥以东百米就是大运河,河口以南就是大运河北端的大型货运码头。南北各省之间交换的各种货物都要经过这座桥,以至于木桥不堪重负,于是木桥被改成了石桥,被万历皇帝命名为“云童桥”。
该桥全长43.5米,宽10米,为三孔石券洞结构。券宽9米,券洞两侧雕有止水兽,券洞壁上镶嵌有1方形铭文;两边的券孔宽7米。桥面两侧有石栅栏,全是蓝色砂岩;两侧各有18无极柱,柱头上雕有石狮,表情各异;哨位之间有19件浮雕瓶栏,瓶型各异。如今,修复后的古桥早已不再喧闹,桥面保持着原貌,车痕累累。道路和沟痕记录了数百年的峥嵘岁月,是运河北端码头商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南北漕运和经济交流不仅“漂向北京”,也给通州经济带来繁荣;而且南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形成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船夫的号子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伴随着浩浩荡荡的船队,是此起彼伏的号角声,被称为“十万八千嚎鬼”。
通州运河号声大致有10种,分别是锚号、冲舟号、桨号、仓(或仓)号、桅号、跑棚号、破滩号、拉纤号、绞车号、闲号。风格特征可概括为:“水稳数不急,词有通州味,北调含南腔,闲数独一。”然而,随着现代水运的衰落,通州运河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回荡在运河两岸的船夫号声成了绝唱。
曾经的通达天下、首都东大门的州,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首都副行政中心。古运河依旧静静流淌,这是通州不变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