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战斗机升级

歼10战斗机升级

R&D的整个过程歼10真的很值得纪念,绝对是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但是如果你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参与了歼10,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完全混乱的飞控系统。试想如何与以色列和法国人打仗,如何拿下他们的技术;想想没有引擎的绝望;想想成都夏天烈日炎炎,那简陋全封闭的轻钢厂房里酸酸的味道;再想想那些技术人员拿着一堆复杂的各种零部件图纸,然后在心里暗暗骂设计师的快感,以及生产出一堆堆检测不合格的零部件的懊恼,等等。

从1982,宋将军带着歼-10飞机模型第一次到演示现场,到1986正式下水,1998首飞,最后到2003年完成服役,用了21年。

歼10的“开放生活”正式开始。2003年,J-10正式服役,但并不完美,即使“基本”合格。还有一些项目拖了后腿,比如PL-12,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导弹,还是没有影子,发动机还在用。

此外,该歼10此时只是一小批装备部队。毕竟,设计大师们心中幻想的各种高科技插件,飞行员们未必认可。这些缺陷需要飞行员根据个人的飞行经验自己摸索,提出各种问题,然后由程菲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改进。的首次升级歼10从装备之日开始。首先肯定是总结飞行员的问题,做出各种改变,比如电传飞控、航电系统、雷达等方面。

第二个最需要改进的其实是改进中程PL-12导弹。这种武器的代号是歼10A将成为歼10A,以及歼10A将最终满足军方的要求,开始批量生产装备。在2010之后歼10A,在八九十年代还在大量使用技术,已经落伍了,而此时它在电子技术上的成就已经突飞猛进,甚至可以媲美欧洲大师的实力,仅次于美帝。

相对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现在已经不是搜一点钱的时代了。有了技术,有了钱,这个时候升级J-10A就容易多了,J-10从那以后就像“外挂”一样飞速发展。从外观上看,升级后的最大区别歼10B和之前的是,之前的矩形可调进气道改成了DSI进气道,这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黑科技。进气道的主要作用是将气流减速加压成稳定的气流,供给发动机稳定燃烧。

但由于飞行中空气与机头表面的摩擦,靠近机身的边界层气流缓慢且不稳定,这样的不稳定气流进入发动机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传统的进气道不得不与机身隔开一定距离,而DSI在进气道上方安装一个小鼓,直接将边界层气流引导到机身两侧,不进入进气道。可能有人会问,进风口入口处安装一个小鼓包很难吗?

这个小鼓包自然不难。在矩形之前歼10A被开发出来,有一个二维的调节板来控制进气量,调节板的歼10B没了,进气调节就靠这个小鼓包了。想必经过复杂的计算,小鼓包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这样的改变需要足够的强度,足够的韧性,复杂的控制技术,应该不简单!此外,DSI进气道比之前的传统进气道更轻。据说这种进气道的改进节省了300公斤的重量,战斗机的重量绝对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大幅度减肥的好处就不用说了吧?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就是DSI进气道的隐身能力好,战斗机最大的电磁波发射源就是进气道(想想对着一个小山洞大喊大叫,惊心动魄的感觉就明白了)。J 10进气道本身就是一个向上弯曲的布局结构,加上这个凸起的屏蔽作用,前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会大大减小。如果加上适当的隐形涂料,效果绝对令人发指(彩民不要比歼10和歼 20).当然,DSI进气道有一个稍微不好的缺陷就是撑不住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有DSI进气道的外缘都要向前倾斜一定的角度。

第二大变化是机头天线罩。J-10天线罩变得向后倾斜,机头部分由原来的圆形向两侧扩展成椭圆形,可以放入更大的雷达天线,探测距离可以提高很多。另外,扁圆形的机头还可以对空气进行预压缩,可以提高进气效率。

第三个变化是机头玻璃罩前有一个IRST红外探测装置,这也是三代半战机对付四代隐身飞机的惯用手法。毕竟不太好对付四代雷达。红外被动搜索虽然近距离,远距离搜索范围窄,但至少可以增加对付隐形战机的可能性,多单位网络对一个区域的搜索效率会大大提高。此外,借助IRST设备,J-10还可以在静默飞行状态下被动搜索目标,甚至可以在不开启雷达的情况下发现目标,有利于提高其隐蔽性。此外,从年开始歼10B,我们开始小批量试用WS-10引擎,这是的专属引擎歼10但是有些老婆来的太晚了。其他改进还包括在垂尾增加电子设备舱,加强电子战能力,准确接收对方雷达波的扫描信号,自动释放有针对性的电子干扰,这在雷达越来越先进,视野越来越远,机身增加很多天线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显然,电子设备和航电系统的升级幅度会很大。

J-10B还承担了测试WS-10C矢量发动机的任务。2018年珠海航展上,1矢量版J-10B TVC试验机轻松完成了眼镜蛇、钟摆、落叶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过失速机动动作广大军迷看了上瘾,吹了。然而,空军对J-10B的装备并不满意。只生产了50台,就停了。如果他们有钱有技术,他们会很硬气。如果当初根本不顺眼,就应该尽快升级,于是更先进的J-10C很快就诞生了。

J-10C最大的升级是将雷达由无源相控阵改为有源相控阵,并装备最新的PL-15导弹,可以说是四代隐身飞机下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J-10C开始更换最新的WS-10B发动机,机背的刀形天线也由之前的1有所变化。此外,满是电子技术树的J-10还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电子压制。

官方图片显示1歼全新的电子战版本歼10C暴露,电子战吊舱安装在进气口下方的挂架上,精确定位对方雷达位置,释放干扰信号。两枚鹰击91反辐射导弹挂在两侧压制对方雷达,可以追踪电磁信号方向找出敌人的“眼睛”,刺瞎敌人。即使对方探测到鹰击91关闭了雷达,鹰击91也可以按照之前定位的方向继续飞行,压制对方开启,至少起到了屏蔽己方舰队前进和渗透的作用。

照片:歼10C:我可以做得比装裱更好!大概8~9吨,这个挂载只限拍照。

歼10C被杀歼16用机枪在模拟对抗。我想这绝对是同样美妙的现代空气,所以我会有一点幻想:歼10C和歼16可能是在对抗中受到了电子压制的严重压制,所以两人都没有发现对方,但是看到对手的时候已经在视距内了。于是,双方开始了占领战。J-10C非常机动,它有一个大的可移动鸭翼来提供额外的抬头扭矩。但J-16因为更注重对地攻击,加强了机体结构,所以在近战中略处于劣势。

不知道是对方没有发现发射导弹的机会,还是发射的导弹被对方完美避开了。总之,双方最终进入超近距离机枪战,最终J-10C以更好的机动性胜出。说实话,机枪“击落”J-16确实有点出乎意料。毕竟海湾战争以来,机枪迫降战斗机的案例已经不存在了,歼20是否需要机枪的问题也在网上热议,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且机枪的射程虽然有几公里,但普遍公认的有效杀伤距离是800米左右。无论多远,小型水炮炮弹都不会有威力。而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总结的空战经验,400米的射击效果最好。当然,现在机枪射速快,估计会延伸到800米。但是,没想到机枪大战就这么不经意的发生了。看来机枪要淘汰了还得拖一段时间,歼20A等着机枪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