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牛肉或猪肉的历史更早,最好附上依据。
首先和肉的珍贵有关。牛是农耕时代的重要生产资料。很多朝代都是禁止私自宰牛的。正如《礼记》所说,即使是诸侯,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不会轻易杀牛。早在汉代,牛就已经受到立法保护,中国法律规定“不得少宰牙”。《汉律》中杀牛的惩罚是很严厉的,违反禁令的人会受到惩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唐宋时期,牛不论老弱病残,一律禁止宰杀。只有自然死亡或病死的牛才能剥皮出售或自己食用。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类榜单中名列前茅。在《楚辞》“大招”和“招魂”中,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富的菜单,包括:八宝饭、炖牛筋、五月汤、炖甲鱼、烤羊肉、醋鹅、烧鸡、羊肉汤、麻花、烤鹌鹑、炖狗肉。牛肉排在菜单的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宋时期肉类的发展趋势——牛羊肉仍是主流。
这种饮食习惯,形成于先秦时期,深深影响了后世。在唐代著名烧烤的基础上,食谱如下:花软牛肠(用羊油烹制)、明虾(用活虾烘烤)、白龙腰(由反复拍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丝(油炸羊肉丝,切成一英尺长)、雪宝宝(豆芽配青蛙)、雪宝宝。牛、羊、鸡、鹌鹑,甚至青蛙都缺猪肉。汉族饮食文化在宋代发展得博大精深。由于禁止牛肉,羊肉成为这一时期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代吃羊是皇室的一种流行习俗。在宋真宗,皇家厨师每天屠宰350只羊,而在仁宗,每天屠宰280只羊,而在英宗,每天减少到40只羊。到了宗申,虽然引入了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费“434463斤,羊肉4两”,猪肉只用“41,365438斤”,少于羊肉消费。
猪在中国自古就有,但据各种记载,直到北宋时期,都不被士大夫和富绅所接受,只是穷人的主食。有两个史料:
第一,宋仁宗想在半夜吃羊肉,但他害怕一旦吃了,会成为一种规约,每天晚上都要提供,会增加经济负担。
第二,现在东坡肉挺受欢迎的。众所周知,北宋的苏东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却屡屡受挫,经常被贬。他生活贫困,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