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史:夏姬的故事是什么?

孟尝君对士人的培养是要求士人亲自为他服务,属于战国时期士人培养的一种类型。当时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国民栽培。其中,齐政府的导师最为著名,他们创造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夏姬龚雪。

齐国有培养文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大量招募贤士,让他们外出活动,为齐国的思想服务。据说当时有80多位著名的圣贤。到了战国时期,齐国政府把这作为既定的国策,发扬培养士子的传统,并使之制度化。

自齐桓公(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蓟门外设立学宫,吸引全国各地的学者来此讲学、交流思想、著书立说,后被称为“夏姬学宫”。当他到达齐威王(公元前357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和齐宣王(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时,夏姬人才济济,有1000多人。著名人士70余人,有宋硕(音韵学)、殷闻、沈导、彭蒙、田骈、袁环、邹衍、易一(音韵学邹氏)、淳于髡(音韵学)、田霸、陆仲连、介子等,被称为先生。这些人在夏姬龚雪德高望重,都列为博士,住着厅堂大屋,生活安逸;有车出来,后面跟着几百人,声势浩大。

夏姬先生聚集在那里讲学,自由辩论,谈论天下之乱,但他并不掌权,所以有人称之为“无治之谈”尤其难得的是,齐国政府给了他们决定去留的自由。“在一起就留下,不在就走。”临走时,齐王有时会向他道歉,并给他路费。如果离开后还想回来,也欢迎。

当时,有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去过夏姬,即孟子和荀子。据考证,孟子游历诸侯国从事政治文化学术活动约24年,其中两次出使齐国,在夏姬度过约16年。荀子15岁在稷下读书,来来去去三次,在稷下度过了约46年。

齐政府建立龚雪,主要是出于吸引天下贤士以增加和炫耀国力的政治目的。但自产生以来,它已经活动了100多年,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目的本身。它发扬了历史上曾经活跃的原始民主精神和旷达精神,促进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发展。

由于齐国政府采取的优客政策,不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家、派别、年龄、资历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因此,随着各种学者的到来,各种思想,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等。,也纷纷聚集,在纪下相撞、耸动。各派人士聚在一起,与弟子表演道学,穷事互相诘问,极大地活跃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

夏姬的文人常常寻找气的不足,或批评时弊,讽刺君臣。他们很多人傲慢无礼,却不负责。比如淳于髡带领弟子用暗语诘问邹忌,倨傲不恭,而邹忌回应谦恭,不敢怠慢(《新秩序杂篇》)。王斗拜见齐王,齐王派人介绍王斗。王斗不满意,让齐王亲自到门口迎接。齐王欣然照办。“奔(匆匆)而迎之于门”(《战国策》齐策四)。下面是《孟子·梁·王辉》中记载的另一件事: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他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一个朋友,自己一个人去了楚国。当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孩子正在挨饿受冻。‘我该拿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分手吧。’

“孟子曰:‘主刑之官,若不能管其部属,当如何?’

“齐宣王说,‘除掉他!’

“孟子也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治理不好,该怎么办?’

"齐宣王转过身,环顾四周,把话题引到了别处。"(白话翻译)

这就是孟子指责滥用齐国权力的著名故事,每一句话都很紧张,以至于不得不“环顾四周,谈论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齐国是如何“礼贤下士”的,当智者及其思想受到尊重时,他们又会如何反过来影响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