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了历史悠久的九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佳乡,距山海关约15公里。临近九门口,可能是清明节刚过的原因,游客很少。凉薄的流行,让历史的氛围浓厚起来。燕山余脉上蜿蜒的长城,被千年的云雾涂抹了古老的威严,九江河上的城桥口,被历史的雾霭染得又冷又绿。铺满花岗岩条的水上长城八墩,犹如八艘古代战船,静静地停泊在江中;九个巨大的门道,仿佛是张开的九张大嘴,呼吸着遥远岁月的云雾,又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沧桑,倾诉远古的情怀。
九门口长城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对九门口长城进行了改扩建,使之成为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长1.704米,其中跨河城墙长100多米。九江河流经九道水门,形成了“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特壮观景象。九门口长城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设施密集,工事齐全。有十二座瞭望塔,四座瞭望塔,一座城堡和一座烽火台。整个工程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建筑坚固,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山水堡垒。
纵观九门,它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原创性。走在九门口长城上,古人的奇思妙想随处可见。它继承了万里长城的雄伟风格,但不是任何关隘的模仿和复制。每一个重要的设施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的,所以是不朽的。这让我想起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让中国成为中国的创造”。事实上,创造曾经是我们国家的专长。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用大词来唤醒。
说到九门口长城的独创性,应该首推城桥。城桥是九门口长城的核心部分,所谓水上长城应该就是指它。了解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遇到山一般是不间断的,遇到水就不连通了。据说九门口长城正好相反。遇到山就中断,遇到水就永不停歇。因为九江河浅,而且这个山谷自古以来就是战略通道,军事上必须封锁。于是,古人创造了城桥,一种独特的军事建筑。九门口的长城建在九江河上。在一条百米宽的河中间,古人用八个巨大的梭墩隔开了九个水门,筑起了和长城一样的城墙。墙的顶部是一个防御工事和一座宽桥。从正面看,九门口是一座雄伟的城市,而从两边的山丘看,则是一座跨河的桥。这种城桥结合无论在建筑史还是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站在九门口关口前,我似乎觉得这个独特的关口就像一只长着九个头的巨鸟在扇动翅膀。城桥是它的鸟身,蜿蜒在山两边的长城是它准备翱翔的翅膀。
城市大桥带来的奇迹只是一个开始。当我的目光从九门关收回,投向城桥下水中的巨石时,那种惊喜像某种幻觉一样定格了我的目光。我看到了九门口城脚下的那条河,那是一条用巨石铺成的不可思议的河床。这是九门口水长城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著名的“一石”。古人在修建水上长城时,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洪水冲走,采用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在上下游的桥墩和河底周围铺设连片的花岗岩条,铺设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用了12000多块石头。一块石头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们严谨细致的严肃精神。为了保证铺好的石头不被洪水掏空,古人在所有的石头上雕刻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铸银锭将石头连成一个整体,这样一万多块石头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石头底,形成了一个看起来像一整块巨石的石头铺成的河床,所以九门口关又叫石头或石头关。一个石阶的名字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甚至超过了九门口的名字。
九门口长城还有一个独特的设定,就是“围城”。九门口长城入口两侧,有一座方形建筑,突出于城桥和两侧城墙,形似两个桥头守卫着城桥。从它的上口往下看,像一个立轴,是用砖砌成的,有一个圆形的门和一个可供向外眺望或射击的开口;它的外侧用石头砌成,与城桥、城墙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九门口长城围城,俗称“水牢”。这座围城是明朝第六年(公元1626年)修复水上长城时修建的。此时距离徐达第一次监造水上长城已经过去了245年。为什么要加上这两座围城?我想这一定是总结实战中的经验教训并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个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围城里往外看,水上长城的观察拍摄死角一下子就消除了。敌人即使冲到城桥下,也逃不出围城内的观察视线,逃不出围城下穿孔射出的箭矢。围城与城上的桥塔、瞭望塔、城垛形成交叉火力,形成立体密集的“火力网”,有效杀伤突然逼近城门的敌人,让进攻的敌人无处可逃,大大提高了整个防御体系的效能。围城的设计据说是万里长城所有关隘中独一无二的。
九门口长城最精彩的原创应该是独具军事智慧的长城隧道。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徐达修建的九门口长城建成后,根据九门口危险的地理位置,设计并开挖了一条山中秘道,从长城内的校场出发,不经过九门口城关。这条隐藏在长城下的大山里的暗道,长1.027米,长城有两个入口:一个在点将台,一个在老石关古战场;只有一个出口,在长城外面。隧道规模大,功能全,可驻扎2000多人的部队。里面有29个洞窟,包括钟君室、警备室、钟室、兵器室、训练室、枪室、粮库、厨房、井室、磨坊、厕所(厕所)、拘留室、刑具室,甚至还有佛教室、关公、山神崇拜室。为了保证在隧道里的长久停留,挖了一口井,水质清澈见底,酸甜苦辣,据说可供2000人饮用。洞内还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洞内士兵的正常生活。隧道不仅可以驻军,还可以成为隐藏士兵的地方和运送士兵的通道。战时,守备部队可从地道后方攻敌,以夹击围城后方之敌,与守城部队形成双重夹击;还可以利用黑夜派遣小部队潜入敌营骚扰,甚至直接突袭敌营或重要战斗节点,为防御部队提供了出其不意取胜的选择和机会。正是因为如此完备的作战功能,这条奇妙的隧道被誉为“城下之城”。
九门口长城的这些独特创造,体现了古代军事建筑师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在那段不到两公里的长城上,不仅筑起了蓝色的城砖和褐色的岩石,还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九门口长城的兴趣更加浓厚,更加持久,决心把它写出来。所以回来后我查阅了很多关于九门口长城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发现九门口关不仅独特而且神奇,甚至神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点:谁控制或成功通过九门口关,谁就赢得了整个战争的最后胜利,甚至获得国家政权。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掌握它将打开胜利之门。这样的发现或结论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我用了“神奇”这个词。
这要从明末的“山海关大战”说起。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四月,李自成、吴三桂部的大顺军,明朝山海关守备司令,与清军在山海关决战,史称“山海关大战”或“两石大战”(一石河一石)。这场战役,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吴三桂在山海关以西的石河前线作战。吴三桂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暗中投入清军,带领清军入关。李自成并不知道吴三桂已经倒向了清朝。为了打破吴的退路,他派唐通白关根带领他的部队走出一个石头营地。没想到,他遇到了即将突破一个石隘口的清军。双方激战,李自成大败,清军顺势入关,从而挫败了达尼埃尔包围山海关的企图,也使清军迂回到石河战线李自成的侧翼,从而与吴三桂形成夹击达尼埃尔之势。三方从4月23日上午(上午8点)一直打到下午申请开始(下午3点)。大顺军被打败了,刘宗敏将军受了重伤。数万将士死伤,李自成率残部回京。这一战让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昙花一现,很快就退出了北京。明朝走向了彻底的崩溃;清军进入中原,建立了200多年的清朝。可以说是“一战定三朝”。虽然在这场战役中,一个石关不是主战场,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场充分展示九门口关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战役是民国第二次直战。1924年9月,第二次芝罘战争爆发,冯军从山海关、赤峰、成德向芝罘发起进攻。张学良部负责进攻山海关直军。虽然张的攻击很激烈,但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他还是没有成功。经过调查,发现九门口的守卫薄弱,于是转而进攻九门口,主战场从山海关转移到九门口。双方鏖战至10月7日,冯军终于攻克了九门口,在直军长城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此后,虽然两军反复交战20多天,双方死伤数万人,但最终军队站稳了脚跟,大部队直入山海关,包围了秦皇岛直军,致使直军溃不成军,数万人被俘。第二次直奉战直接惨败收场。从此直系军阀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冯峰军阀之手。
九门口的神奇不止于此。在我军历史上,也不断上演着同样的一幕。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军东北,曾克林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一批两个团出关。因为山海关当时被伪军把守了两千多天,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为了避免纠缠,曾克林带领他的部队通过九门口。1945年8月30日,曾的绥中前驻地与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某侦察支队会师,决定联合进攻山海关的日伪军。他们先向敌人发出最后通牒,敦促他们投降,敌人百般不肯投降。傍晚,中苏两军发起了联合进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消灭了山海关之敌,解放了山海关,为八路军部队挺进东北开辟了道路。此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东北国民党军被辽沈战役歼灭,整个东北获得解放。三年后,东北野战军再次控制了九门口和山海关。百万大军从这两个地方入关,发动并打赢了平金战役,解放了平金和华北。从此,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至于你不得不惊叹九重门的神奇。
我觉得九门口的神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怪异的。应该和九门口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密切相关,因为在历史的硝烟中,我们经常看到九门口失守,山海关不保,然后京津不保的事实。这个残酷的链条,显示了九门口作为“JD”的名声。COM的第一关”,这绝不是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