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
1,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
西域乐器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汉族的音乐、维吾尔族的塞纳麦和蒙古族的黛安舞。藏族的骆驼,朝鲜族的龙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等。都是中国著名的石窟,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都是汉鲜卑、吐蕃和西域人民共同创造的。
2、历史和文学:
《蒙古秘史》、《蒙古金史》、《蒙古起源》就像是蒙古人的三大历史著作。藏、蒙、柯尔克孜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文献库中的瑰宝。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丰富的民间文学,如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两代情等。
3、科技:
许多少数民族科学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元代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编纂的《历书》在全国出版发行。他还制作了浑仪、方位仪、赤纬仪等七种天文仪器。
元代维吾尔人陆鸣山编著的《农桑衣食提要》是我国农业科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专著,是元代三大农书之一。
17世纪初,蒙古族外科医生墨尔本与卓尔基合著《医学百科全书》和《药学》,被世人称为当代华佗。著名的云南白药是彝族医生曲根据祖传秘方研制的一种神奇的外科止血药物。
扩展数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古老的“礼射”不仅渗透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也深深影响了世界。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维护和发展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和谐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是中国古代六大艺术之一,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催生了江户时代日本射箭的“文射”仪式。与日本现代弓道江户时代的射法训练一起被奉为国家经典的是《礼记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