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粮菜轮作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

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蔬菜生产经验。蔬菜80多种,300多个品种,形成三大季节套种复种形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初,成都第一农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园艺系分别对成都郊区的蔬菜栽培体系进行了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成都蔬菜套种形式有数百种,分为架间套种和田间套种两大类,其中架间套种类型较60年代更为复杂,总结出10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套种类型。最高复种次数可达一年六至八茬,复种指数为4.5 ~ 6.1,高于60年代初的复种指数4.0 ~ 5.0。每667平方米产量9200 ~ 12000公斤。平原地区间作套种13种,其中菜粮间作4种。常见的间作形式有:①油菜+茎芥菜→水稻,②野豌豆+萝卜→水稻;丘陵地区:①小麦+芥菜→玉米+红薯,②豇豆=红油菜=玉米=红薯。(注:辣蓼和辣蓼都是四川方言,辣蓼是绿肥作物紫云英,辣蓼是红薯;“+”表示间作,“=”表示间作,“→”表示整地后换茬。下同。粮菜间作的形式与60年代相比变化不大,面积很小,分布在农业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郊区以蔬菜生产为主,远郊以粮食为主,郊区村庄完全分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和粮食区。1981年,成都常年菜地2100公顷,保证了成都近1.3万人的蔬菜供应,人均菜地只有16.7 m2,每667 m2产量5000斤。为了保证蔬菜的年供应量,需要搞间作套种等复种形式,提高复种指数。虽然这种蔬菜种植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对保障成都蔬菜供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蔬菜基地常年单一种植,很难实行同科、同种蔬菜轮作,更不要说粮菜轮作、水旱轮作,改变了菜地生态。城郊菜地的一些蔬菜病虫害,如番茄病毒病、晚疫病、冬瓜枯萎病、姜腐病等,已经成为毁灭性的病害,从而降低了城郊地区的蔬菜产量。

同时,成都中远郊农村的耕作制度是平坝一年两熟,丘陵地区一年三熟。总的气候条件是三季两熟以下,秋季休耕田(土)面积约44万公顷。但稻麦(油)作物复种轮作(60-80天)潜力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第一、二农科所及各县区农业推广部门,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地膜、塑料大棚等保护性栽培设施,大力开发早春、早秋温光资源,充分利用占全年20%左右的稻麦(油)间隙积温(1000),以及油菜移栽后至油菜开、闭株前65,438+00 ~ 65,438+02行间隙内的温度、光照、水分、气体等资源。通过采取正、增、间作,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稻菜轮作稻田新三熟制,农区发展蔬菜,取得良好效益,面积逐年扩大。耕作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采用生育期短的早熟稻麦(油)品种,缩短占地时间,腾出空间种植蔬菜,变一年两熟为三熟。这样,虽然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但种出了一季产值高的蔬菜,经济效益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