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境界

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我们要努力打造一个课堂有文化内容的智慧课堂。在我看来,好的课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标准化课堂、高效课堂、智能课堂。

规范课堂有三个维度:合适的目标、合适的内容和合适的方法。

第一,教学目标恰当。目标是着眼于学生应该做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行为目标。知识和能力是通过行为体现的;过程和方法也是通过行为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通过行为体现的。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符合教材的要求。

第二,教学内容合适,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必须科学正确。课堂内容必须服务于学生并以学生为基础,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课堂内容是恰当的:检查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概括提炼——学生不懂但自己看课本就能懂的东西;讨论交流——学生不懂的,看课本不懂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教学和澄清——老师必须说的话;活动设计与演示——老师说了但没听懂的,一定要通过练习来理解。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出去旅游,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民俗园”的文化等景观,比老师讲课要有效得多。

第三,教学方法得当,即教师在课堂上要自然得体,不能矫揉造作,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现在很多老师都想创设情境导入课堂,但是有些老师的课堂导入味道越来越不对。说到底,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老师把问题设在了不该设的地方,学生在答案偏离正确轨道时无法及时拉回。有些老师只讲自己,不管学生的反应——没有回报。更好的老师也会鼓励和关注学生的反应,更好的老师也会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总之,一个规范的课堂,要让老师思路清晰,说话清晰;学生听得清楚,想得清楚。

高效课堂有三个要求:目标准确、内容准确、方法准确。

第一,教学目标要精准,有层次要求,有数量概念,有质量要求,有时间概念。换句话说,你在这门课上花了多少时间,想让学生做多少事情,质量有多好,都要有目标和要求。说实话,大部分老师都没有这个概念,课时不够就会抢占学生的自习课。自习课是学生自习的时间。谁抢占了学生的自习课,谁就侵占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教学内容要准确,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眼睛里要有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很多老师一到教学就忘了。比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在朗诵课上选了一节公开课,写了一幅对联,“一个同学是萧何,一只蜻蜓立在上面”,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古诗词做一副对联。一个学生说:“老师都是爱,谁也关不住,一颗杏仁在墙外。”老师哄堂大笑,授课老师脸红了。你不能说老师没有认真备课,而是她没有让学生做好准备。当设置这种开放式问题时,她应该考虑学生可能会如何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回应。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心平气和,让学生说出他为什么这样回答,让他说出这样思考的过程,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本意是:我们老师对学生很好,长得像杏花一样美。今天有这么多别的学校的老师来上课,说明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名气,所以她有外遇。很多老师花很多时间准备教学内容,却很少花时间准备学生。所以教学内容要设置准确,以人为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有眼神交流,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知道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

第三,教学方法要准确,要心中有数,基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至少可以以三种方式结合起来。第一种结合方式是老师拿着课本去找学生,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二种结合方式是教师带学生看课本,这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老师是导游,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种结合方式是学生带着课本去找老师,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

老师的作用在哪里?老师的作用在于无处指指点点,无处教,无处怀疑,无处发力。换句话说,老师的作用就是给孩子力量,给孩子拐杖,给孩子脚手架,给孩子信息包,给孩子相关的工具信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关于对课堂的评价,我认为一堂好课除了老师精彩的讲解,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除了教学环节的完备性,更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合理性;除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更重要的是看每个学生是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活泼有时候是好课,有时候不一定是好课。应该追求的是一个“相互倾听的课堂”。只有在这个“相互倾听的课堂”里,各种思想和情感才能通过演讲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的。

智慧课堂有三个维度:思维层次更高、开放范围更广、文化意义更强。

要把标准化课堂的“礼”提升为高效课堂的“精”,进一步升华为智慧课堂的思维层次、开放性和文化品位。

第一,思维层次更高。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唯一直接方法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检验思考的情境中。”“困惑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刺激因素。

比如美国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莎拉,上过这样一堂课,问:“太阳是活的吗?”莎拉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意见分组讨论。A组代表“不”,B组代表“是”,C组未定。AB两组同学极力争辩,想尽办法说服C组加入自己的一方。

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开放式讨论。A组有道理,B组有道理。然后,让学生把课本上给出的答案读三遍,然后匆忙下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害怕继续公开讨论,局面会失控。

而莎拉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她不失时机地收网:大家争论的焦点不是太阳,而是“活”的准则。A组的“活”是生物标准,B组的“活”是天文标准。科学的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定的,自然这么复杂,人定的规则难免会有漏洞,有例外!

莎拉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生物的生活水平,更是课堂上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快速提升——第一,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的训练,这是很多创新的开始;其次,它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课堂辩论是人类科学曲折历程的缩影。这种“不确定”的体验比“确定”的知识点更重要。第三,面对纠纷,善于从不同意见中找出冲突的根源,从本质上解决纠纷。简而言之,这个阶层的差异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正如美国学者奥斯本所说:“科学家的特点之一是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精神,而学生缺乏发展科学辩论能力的机会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软肋。”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思想自由”。成功的教育是给学生一个梦想。技能可以加速,思维能力要从小培养。

二是开放程度更广,即课堂能否开放,学生的思维能否进一步打开。例如,北师大十一附中的历史老师魏勇教授美国独立战争。第一,他以美国人的立场来演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建国的历史和独立战争的起因。根据视频内容,让学生讨论美国人是否应该拒绝纳税。一般老师也可能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会和课本一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魏勇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在学生的观点基本明确后,他播放了一部反映同样内容的纪录片,不同的是这一段是站在英国的立场上拍的。同样的历史事件,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涌入学生的脑海,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思维。

学生上课需要找答案吗?需要。这就好比给了学生很多逗号和句号,给了学生很多知识,给了学生很多所谓的道理。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打问号,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充分的思考来探索答案,通过开放的课堂来打开思维。正如卢梭所说,“好的教学必须唤起孩子的思考。”

第三,文化意味更强,课堂教学教师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

当然,一个好班级的要素包括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方法,但仅仅掌握一些教学技能和管理方法是绝对不可能有一个智能化的班级的。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深厚的学习和修养,需要教师对教育和课堂的深刻理解。强大的学科素养需要积累,深刻的课堂理解需要批判性思维。

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真正高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不应该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讲习惯、表达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点燃学生的梦想,把课本还给老师,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