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后的皇帝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英年早逝,于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称为建文帝,但朱允炆只当了三年皇帝,然后皇位就被他叔叔朱迪夺走了,下落不明。
朱允炆继承王位的原因;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但朱标的长子早逝,于是朱允炆成了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孙子。本来朱元璋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但是朱标早逝,而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各方面都很像,而且在治国上也很尊重仁义孝,所以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立朱云朗为皇太子,朱元璋死后,朱云朗继位为帝。
事实上,朱允炆,文健皇帝,仅仅在位三年。文健即位后,认为最大的威胁是诸侯王。朱元璋分封九个诸侯王保卫明朝边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边疆稳定后,这些诸侯王就成了对皇位的威胁,尤其是夺取皇位的人并不信服。朱允炆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来的几个都开始砍诸侯,但是他太着急砍诸侯,引起了诸侯王的反抗。此外,朱允炆减少封臣的第一个对象不是强大的朱迪王子,这给了朱迪整顿军队的时间。
朱迪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后来,朱迪以奉天靖南之名开始抵抗,史称靖南之战。事实上,朱允炆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当时朱迪只有北平(今属京)一片地盘,而朱允炆占领了全世界,朱允炆的军队远在朱迪之上。然而,朱允炆这边的指挥官太糟糕了,而且总司令是李景隆。另一方面,朱迪的军事能力不够,他的人不是普通的将军。因此,最终,朱迪成功地打败了帝国军,进入了南京。而朱允炆此时也失踪了。有人说他和皇后在宫里自焚,也有人说他出家了。当然,朱允炆最有可能逃离南京。据说朱迪后来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朱允炆。?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0,21 —1398,6月24日),明朝开国功臣,名郭蕊,原名朱崇巴,朱兴宗。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中里古庄村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名为“洪武”。
朱元璋小时候很穷,曾经给地主放牛。
郑铮第四年(1344),他进入黄觉寺,四处游历,增长了见识。25岁时,他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郑智十六年(1356),攻占庆忌路,改名应天。后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被消灭,自称吴王。
武元年(1367),随着“驱逐,恢复中华”的号召,徐达、常遇春出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正月,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大都被攻占,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来平定了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后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和银行中书省,设三司划分地方权力,严惩贪官污吏和不法士人;军事上实行保健中心制;经济上,下大力气安置土地和军队,兴修水利,减免税负,全国丈量土地,查户口。文化上,狠抓教育,提倡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在对外关系上,建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寺名太祖,葬于明陵。朱允炆,伟大的孙子。
朱元璋的事迹: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朱元璋一生致力于政治事务,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创制了大量的制度性法规,不仅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础,也为明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影响了清朝。从明朝到清朝,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完善。朱元璋深谋远虑,深谋远虑,善于控制战争,掌握主动。重视招贤纳士,采纳民意,从严治军,完善军事制度,培养教育将领,强调将领要有知、有谋、有仁、有勇。主张军人要涉农,要耕田打仗,以保持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消灭了暴乱,平定了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制度和压迫政策。天灾人祸,钟离村,饥寒交迫,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官武将们所走的这条路,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私人和某个阶层的利益——我本来是穿着衣服的,世界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
朱允炆:
朱允炆(1377 65438+2月5日-?),男,汉族,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孙,太子文怡之孙,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1402),年号文健,史称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父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曾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称帝,次年改元文健。朱允炆即位后,实行减藩政策,先后废黜了周、戴、齐、闵诸王的罪行。项王自焚而死。
文健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迪乘机揭竿而起,史称“荆南之战”。
第四年六月,朱迪入侵南京,南京之战后,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在位期间,纵容文士、救狱、减税、裁减冗员,改变了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被称为“建文新政”。然而,文健新政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和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些官方名称、寺庙名称和门牌名称的改变没有实际意义,只会增加混乱。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七月,到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天章继承人,吴克仁皇帝杨文祭奠孝。清乾隆元年,谥号为皇帝龚敏惠,以下简称龚敏惠和惠帝。
朱允炆的事迹:
朱允炆即位后,倡导儒家的仁政学说,改变朱元璋的苛政重刑,“致力于仁政”。改变法规,下大力气纠正洪武时期的冤假错案,使其统治时期的服刑人数比洪武时期减少了2/3。免除各地欠税,救济人民。让政府赎回为人民出卖子女的奴隶。限制和尚道士占有田地的数量,剩下的田地全部和平民在一起。文健采取的这些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故事:
相传朱允炆逃离京城后,四处流窜,千方百计逃避追捕,后隐居于观音崖(陕西城固又名观音崖)。真心向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当朱允炆是皇帝的曾孙时,朱茂元璋“风吹千行”结盟,要他与太子朱迪对上。朱允炆对他说:“雨打羊毛。”朱迪对他说:“日照龙林有一万金币。”朱迪对毛很满意。这也显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迪的野心。毛死后,皇室想了一些办法来巩固的皇位。但后来,江山最终被朱迪获得。然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了他们命运的预言。
据说朱允炆在梅江隐姓埋名,自称是文英的和尚,并留下了许多对联诗。其中对观音崖景色的描写,是和“峰如巢,崖如卧龙”联系在一起的。"
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朱允炆一直用晋朝公子重耳的故事来鞭策自己。希望有一天能东山再起。但后来,他慢慢发现朱迪管理国家的能力比他自己强得多,他慢慢放弃了这个想法。有一个连接可以证明:“有梦难,天下迷木;无风易醒,洞泉悟静。”微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自然,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许多年以后,朱允炆在受伤现场,吟诵着一副对联:“家从京畿,回首峨眉,五岳河山天下第一;帝后既如尧舜,又怀了和,古今如我王孙匡。“这既是对梅江美景的由衷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对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