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挖京杭大运河?

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最初是隋朝皇帝杨光为了更自由地领略南北的不同风情,更方便地享受各地的物产而开凿的。这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早、跨度最大的人工河流,也是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这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至卓君(今河北涿州)。当时隋朝的统治中心在东都洛阳。大运河的开凿不仅加强了政府对南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还从南方带来了食物和丝绸,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南北文化交流。

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如此庞大的工程,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都需要综合运用测量、计算、机械、流体力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并且需要解决一系列科技难题,还需要考虑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这的确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成就。

唐宋以后,大运河主要用于运粮。此外,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北方出产的豆类、梨、枣也从大运河运往北方。大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淮安、扬州、镇江、杭州都因运河而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时,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都要通过这条隋朝修建的运河运输,绕道洛阳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运输效率,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山东开凿运河,直接连接江苏、河北原有的运河,并把运河从卓君延伸到北京,形成了全长17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运河。

在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修建时选择了运河上的最高点,然后将所有与运河相连的水系汇集于此,使之南北分流,既增加了运河的水量,又避免了运河穿越黄河时黄河泥沙进入运河堵塞河道的大问题。运河两岸利用有利地形修建了蓄水的“水缸”,解决了运河的水源问题。建了30多座水闸,逐步控制水量,逐步平滑水势,方便通航。这一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科技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