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冰雪饮食文化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

东北菜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乌蒙市的菜肴。也是我国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菜肴,自古以来闻名全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狭义的东北包括辽吉黑,但实际上东北菜的影响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因为这些地方历史上属于东北,其他受到影响的地方包括以前的热河省,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山海关以外的地区。辽宁省沈阳市也是清朝的旧都。有许多宫廷菜和王宓菜。受其影响,东北菜在制作方法和用料上更加讲究,还吸收了北京、山东、四川、江苏等地烹饪方法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东北菜。东北菜的特点是:烹饪方法长于煎、烤、煮、炸;注意勺子的工作,尤其是大转弯。在“八大”菜系中,东北菜并不排名靠前,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生意。即使在远离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一样温暖豪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一种有群众基础的菜系。

东北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具有强烈风格特异性的亚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饮食文化的客观区位类型,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一般来说,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饮食文化都有相应的文化原生地域属性。这种文化的本土或地域依附性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土壤中,作为一种传统的、物质的、心理的精神食粮文化元素,它们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饮食文化的这种超时空属性,往往与更容易的行政区划等政治因素的变化不同步。作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元素不仅在空间上清晰地反映了该地区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具体内容,在时间上也记录了人们饮食行为和饮食文化风格的变迁。因此,从历史文化演变和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东北饮食文化,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对东北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需要这种历史观察,而且它的意义还可以扩展到其他许多文化领域。

东北饮食文化圈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历史特征:

中国东北位于北纬42°至53° 34 '之间,是最寒冷的自然地区。处于强大的蒙古高压之下,比地图上其他任何地区都冷,这无疑是东北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从而成为这一地区文化历史上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沼泽拥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不仅保证了植被的茂盛,也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森林辽阔、草原辽阔的最优越地区,也是狩猎、畜牧、捕鱼、种植最理想的自然综合经济区。

食品原料和自然资源应该是饮食文化的决定性环境因素,尤其是人类更依赖自然本身的饮食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态巨变的今天,我国东北地区的广覆盖森林仍有17万公顷的天然林面积,占全国森林资源总量的60%。许多物种、属和大量动物生活在这里,它们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宝藏,以及丰富的植物山货。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鱼类。广阔的平原草原是独特的畜牧业天堂。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应该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东北地广人稀,生存空间广阔,决定了单纯“靠天吃饭”模式的经济生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看似微弱,生态环境几乎处于初级阶段,瘦人口的消费只是鸟、动物、鱼、水果、蔬菜等无数自然产品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使得东北的生存长期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这个东北的美食天堂,直到本世纪初,还没有因为粮食的压力而遭到严重破坏。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缺的人口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和谐关系。在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过程中,大陆很多地区还没有出现人为干预导致的各营养级等级结构的颠覆和崩溃。

到19年底至40年代,与大陆“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呈现出小范围内文化活跃度上升的现象。大量的欧洲人、俄国人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犹太人、日本人、朝鲜人和其他外国人涌入中国东北。他们各自的民族饮食习俗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很多外地人不仅用自己特有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职业、居住地,还用自己的饮食、饮食习惯,让近代的东北,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充满了西方的文化色彩和异域的曲调。19年底,由于“关东”封禁政策的彻底打破,外省人也大量涌向东北“入关东”。这段时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饮食文化“关内”——“关外”;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新局面。过去人口稀少,自然经济模式改变。然而,吴风的历史特征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扭转。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外来文化,已经在这片被雪和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东北饮食文化圈中人们生活的历史特征:

以肉为主,应该说是几千年甚至更久以来东北人饮食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特征至少持续到19年底,这里的土著,如满族、蒙古族、达汗尔、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李记族、库依族等基本相同。只有朝鲜人、盛京的部分满族人、陆续出国的汉族人是例外(这主要是17世纪中叶以后)。它们的肉主要来自羊、牛、马、骆驼等大型动物,以及狩猎动物和鱼类,当然也包括猪、鹅、鸭、鸡等。,但主要来自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这种生活,即使到现在的牧场和黑龙江、乌苏里江,那些少数民族的食物结构也基本相同。

谷物作为一种副食品,是以肉为主共存的特点。中国东北早就有粮食种植了。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尤其是黄河流域几乎所有的粮食品种都有,名副其实的“五谷杂粮”齐全。有意义的是,五谷杂粮是完整的,只作为副食,作为多品种、多结构组成的肉类主食以外的副食。因为它使人们的食物内容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合理。

类比性大、豆制品多的特点,是东北文化所在地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饮食文化特色。王大豆,糯米的一种,是北方人的发明,是北方人的传统食品原料。

丰富的冬储是东北人民饮食文化的巧妙创造。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只吃6个月左右的本地菜(南北跨度大,所以差别大)。为了满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求,东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在夏季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低的情况下,不得不晾晒大量的干菜(品种可多达10)。秋季要将白菜、萝卜、土豆等大量越冬蔬菜存放在窑内。同时要腌制大量的酸菜和品种丰富的各种泡菜。这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是广大农村保留至今的习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人典型的饮食习俗之一。漫长寒冷的冬天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但也决定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严冬是大自然赋予的大冷库。可无限期、无成本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杀菌、防腐、保鲜,风味独特。不怕冰雪,我喜欢冰雪。不仅夏天喜欢吃冷冻食品降温防暑,冬天也喜欢吃冷冻食品提神。这的确是东北人既羡慕又怕问的独特味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社会经济和国民饮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以前。然而,他们的饮食生活并没有脱离长期以来的模式。主食依然是玉米、高粱、小米、小麦、大米、小米。而小麦和大米“面米”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只有历史上自然合理的食物结构的再现——当然,更高历史文化层面的再现,东北人饮食的地域革命才能完成。为此,东北人可能要努力至少半个世纪。

浓厚的民族饮食习俗和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集合体,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东北地区是历史上多民族杂居的重要文化分区之一,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是这一地区丰富内涵和多彩饮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因此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趋同性和共同性的文化区域之一。东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历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慷慨地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原料。勤劳勇敢的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不仅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养分来维持身体,而且在开发利用这些物质的同时,还开发了心智。

浓厚的民族饮食习俗和文化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丰富合理的食品原料和科学的食品结构。在此之前,人口对土地和生态环境没有压力,人们的选择能力和空间很大,从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保证了居民食物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东北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体饮食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民族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民族性的简称,就像西南和西北的代表性划分一样。其次,鲜卑、女真、蒙古、满族等东北先民相继入主中原或在全国称王,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乃至整个历史产生了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永久性的影响。这些在东北崛起的民族,一次次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注入了无比的生机和深厚的活力。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天然地融入了白山黑水冻土的基因。三是食品原料向其他地区的输入,长期影响着各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风格和传统习俗。

3.开放包容。东北地区虽然远离历史上全国政治中心的边塞,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无国界的,不拥堵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在整个文明时代,黑龙江地区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区域。不管中原政权的鹿归谁所有,不管大陆是统一还是独立。东北地区一直与大陆保持着密切而频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当然,同时也是她对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然而,这种开放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中叶,表现得尤为活跃和强烈。中国东北的许多城市都居住着大量的欧洲侨民,哈尔滨在本世纪初被戏称为“东方的巴黎”和“东方的莫斯科”。哈尔滨几乎可以吃到欧洲各种民族风味,当然俄罗斯美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东北饮食文化的一个明显的历史特点是开放、包容、消化。她广泛吸收了祖国各地许多民族的文化营养,也融入了外来文化,从而使自己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东北特产:

哈尔滨:德莫利炖活鱼在哈尔滨郊区的路边附近有一个叫德莫利的小村庄。村民们在路边开了一家小吃店,招待停下来吃饭的路人。乌苏里江炖豆腐、粉条、鲤鱼,是老乡们温馨的老做法。后来,做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如果外国朋友不喜欢西餐和东北菜,我们就来莫莉炖鱼吧。

齐齐哈尔:过年杀猪菜。村里一户人家杀了一头猪。后腰和腿都是好东西。水中剩余的脂肪怎么吃?有一道杀猪菜:腌制的酸菜做的血肠,肥肉的原料都在一起。想吃大肥肉,要把它切成块,放在锅里油煎,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在农村,灶膛里的火映着大妈的脸,锅里放着姜蒜的炖菜被煮得咕嘟咕嘟。当这道杀猪菜传到城里后,城里的餐馆多加了一道工序,用足了材料。

佳木斯:酸菜猪肉炖粉条。东北人喜欢吃炖菜,有很多名菜可以吃。什么鹅炖土豆,香菇鸡丁,猪肉酸菜炖粉条,都是顾名思义能叫的,都是大冷天吃的地方菜。东北高白菜腌制的酸菜切成火柴棍粗细的丝,有助于白叶翠绿,久煮不烂。本地的土豆粉好煮好熬,锅里黄亮的时候用筷子倒挂就好了。用杀猪的时候熬煮肉骨头的老汤,加上爆炒五花肉炖的猪肉酸菜粉条,鲜美的香气环绕屋顶!

延吉: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能不吃狗肉。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也流行吃火锅,韩式狗肉火锅。特制的锅底,炖着狗肉和狗排骨。只有新鲜才是辣的。可能是延吉太冷了,狗肉要加花椒。一年四季都吃,夏天吃最好能治感冒!

吉林:狗肉汤在吉林的韩国酒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用当天的鲜肉炖的,没有高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吃狗肉有很多招数,比如狗肉炖豆腐,狗肉白菜干,狗肉火锅。但无论吃什么狗肉,一碗狗肉汤都是不可或缺的。当你回头看这碗汤的时候,感觉鼻子里有一股香味,这狗肉吃起来会越来越香。

长春:三鲜我国历来有在长夏之日品尝三鲜、三鲜树、三鲜水的习惯。说到这个地方的三鲜,指的是新鲜的时令蔬菜:苋菜、元麦、蚕豆(或蒜苗),一起炒起来鲜嫩。到了长春,三鲜菜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现在也有土豆茄子辣椒三种一起炒。这是地道的东北菜。

沈阳:四川火锅在沈阳街头和在其他城市一样受欢迎。四川火锅的味道浓而辣,既和东北菜相似,又很合沈阳人的口味。说起辣,东北人也是出类拔萃的。其实真正到了沈阳四川火锅店的老板们都觉得找对地方了。

沈阳人的热情让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大连:咸鱼饼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小饭店大饭店都能吃到。鱼是秋天的海鱼。有大鱼,有黄花,有巴掌长。它们用姜和洋葱腌制,用油煎成褐色。这种蛋糕是由陈年玉米粉混合豆粉和白面粉制成的。用水煮沸大锅,然后把蛋糕粘在锅周围。想吃吗?等你熟悉了再说!

在“八大”菜系中,东北菜系不在少数。但这并没有阻碍其业务。即使在远离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一样温暖豪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一种有群众基础的菜系。辣是硬约束。广东人大多不吃辣,东北菜也不怎么用辣。长此以往,很多广东人加入了吃猪肉炖粉条、鸡肉炖蘑菇、东北肘子的人群。a .东北菜是在满族菜的基础上,吸收了地方菜,特别是鲁菜和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为容易给人粗糙、缺乏精致的印象,这类食物在高档酒店、餐厅很少做,反而成全了“市民菜”、“人民菜”的形象。如果家里自己出钱,东北菜真的是一个不错又实惠的选择。b .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色泽粗犷,风味浓郁。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还挺像粗线条的东北人,让人胃口大开。酱脊骨、酱猪脚、酱凤爪、鸡脖子、鸡肝等酱菜,如果配上醇香的高粱烧酒,会有几分发自肠胃的豪迈和满满的塞外风味。c .东北菜多味,咸中带甜,脆中带酥,味浓,油亮,造型精美。烹饪方法擅长烤,炸,烤,蒸,炖和锅。白肉血肠、烤熊掌、金鱼卧帐篷、蜂蜜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鸡,炖肉粉条,卤肉,收割的蔬菜,香气四溢,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