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骨质瓷研究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唐山陶瓷工业异军突起,日新月异,全国瞩目。1965年,唐山陶瓷工业公司改组为河北陶瓷公司,领导全省陶瓷工业。这一年,唐山第一瓷厂启动科研计划,决定研发骨质瓷。

当时唐山第一瓷厂的厂长是崔金祥先生,他是发展骨质瓷的坚定倡导者和领导者。具体科研工作由唐山第一瓷厂工程师谭主持,等人参加。当时的研究人员除了知道骨瓷里一定有骨头之外,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参考资料。此前,唐山陶瓷研究所曾用鱼骨做过类似实验,但效果不佳。

不幸的是,这项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文革就来了,计划第一次被中断。

1971年,情况有所好转。在工程师谭的领导下,工程师李洪凯和郝敦庭恢复了对骨质瓷的勘探和开发。经过骨料的反复筛选和工艺的不断改进,他们逐渐掌握了二次烧成、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用成型匣钵控制产品变形、抛光瓷基体等技术。终于,在1974年,他们成功制作了骨瓷样品。国内专家鉴定实验结果,确认符合骨质瓷质量。就这样,从开始的想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到了十年后的1975年,中国第一件以动物骨灰为主要原料的骨质瓷制品被制作出来。这是一种带绿色荧光的骨瓷。质地也不稳定。但足够刺激,大家都叫它“祖母绿”骨瓷。

造出来不久,唐山地震就发生了。骨瓷的科研实验第二次被迫结束。最不幸的是,中国研究骨质瓷的第一人,工程师谭不幸在地震中遇难。

然而,人祸和天灾都没能阻碍唐山陶瓷的步伐。1978年,唐山第一瓷厂恢复骨质瓷的研究和试制。到1980年,白色骨质瓷的研究被列为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和河北省的重点科研项目,由第一瓷厂的李洪凯、林、金工程师和唐山陶瓷研究所的、王鹤琴工程师共同实施。经过对变色机理的反复研究,筛选出近百个配方,并于1982年成功生产出《白骨精》瓷器。7月,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和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唐山,对新骨质瓷成果进行部级鉴定。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论证,唐山骨质瓷顺利通过鉴定,获得国家新产品奖。从此,唐山骨质瓷诞生了。